一、概述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癌,病程缓慢,很少转移。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好发于颜面,亦有发生于躯干部。
1.病因:可能和受长期日晒、X线过量照射有关,也可继发于红斑狼疮、慢性皮肤溃疡、烧伤等皮肤损害处,但大多数病人无明显诱因,真正发病机制并不明了。
2.病理:①真皮内有形状、大小不等的瘤细胞团,境界清楚;边缘细胞呈圆柱形,栅栏状排列;中间细胞排列不规则,胞浆少,核深染,无细胞间桥;②瘤细胞团周围常有裂隙;③间质中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④不同型可有各自的特点,如含大量色素,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增生,瘤团中有囊腔,有角质囊肿等。
二、临床表现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诊断: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展慢,溃疡硬底卷边,边缘常带色素。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困难的是溃疡尚未形成的早期病例。凡属老年人,在睑缘附近有透明结节,痣样、斑疹样或乳头状瘤样小肿块出现,外围有扩大的血管伴随,肿块表面有裂缝可见者,均应提高警惕。
三、诊断依据
1.好发于中老年男性面部,但浅表型和纤维上皮瘤型好发于躯干。
2.临床分五型: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硬化型、浅表型及纤维上皮瘤型。
3.结节溃疡型最常见,初为蜡样小结节,表面有少数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易发生溃疡,边缘较坚实并卷起,呈珍珠色。
4.生长速度缓慢,转移率小于0.1%。
5.组织病理:①真皮内有形状、大小不等的瘤细胞团,境界清楚;边缘细胞呈圆柱形,栅栏状排列;中间细胞排列不规则,胞浆少,核深染,无细胞间桥;②瘤细胞团周围常有裂隙;③间质中有程度不等的炎细胞浸润;④不同型可有各自的特点,如含大量色素,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增生,瘤团中有囊腔,有角质囊肿等。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鉴别诊断需要密切结合病史注意各个发展阶段的病变特点。对于疑难病例需要活组织切片检查,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1.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 有以下几点可供参与
⑴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比基底细胞癌为高,进展也较快。对病程缓慢的病变应首先考虑基底细胞癌,反之,病程短,发展快,成菜花样生长的肿块,要先考虑鳞状细胞癌。
⑵在两种肿瘤都有溃疡形成的情况下,首先是基底细胞癌的溃疡外表引人注意:硬底、基底较浅而平,边缘参差不齐,内卷。而鳞状细胞癌的溃疡则常深浅不一,基底高低不平,边缘比较饱满,甚至外翻。
⑶基底细胞癌含有色素的百分率比鳞状细胞癌者为高,对含有色素的病变,除色素瘤外,要先考虑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结节表面因含有大量的角化物质。所以颜色一般不发黑。
⑷基底细胞癌基本上不转移。鳞状细胞癌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前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故有淋巴结转移时,则要考虑鳞状细胞癌。
2.与恶性黑瘤的鉴别的鉴别:恶性黑色素瘤病程较短,发展较快。病变附近色素弥漫,血管充盈,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巨大肿块。表面有细小裂痕出现,病变很小时即有血水流出。
五、治疗原则
1.应根据肿瘤类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法。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手术和放疗效果好,一般预后较好。
2.手术治疗:治愈率高,愈合快,疤痕小,在多数情况下应作为首选。切除范围应包括周围0.5cm以上正常皮肤。术后常规做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是否切除干净。
3.放射治疗:肿瘤对放射线甚敏感,位于口唇、眼睑、鼻翼、耳廓手术切除有困难的宜采用放射治疗。一般应小剂量多次照射,以免引起急性溃疡。浸润深的病变可采用术后放疗。
4.激光、冷冻、电离子手术治疗:可酌情选用或联合应用,但不易掌握,疗效亦不确切。
5.治愈标准:肿瘤消失,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