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神经系统疾病 ->颅骨骨折
疾病名称:颅骨骨折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803.001 ICD-10:S02.902
所属部位:头部,
所属科室:急诊科,神经外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08-20

    一、概述

    颅骨受到暴力作用后,当暴力强度超过其弹性限度而发生骨折称为颅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skull)。颅骨骨折在颅脑损伤中的重要性不在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造成的颅内血管、脑组织等损伤。颅骨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颅盖骨折及颅前凹骨折、颅中凹骨折、颅后凹骨折;按骨折的形状可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及穿入性骨折。

    二、临床表现

    1.颅盖骨折:颅盖骨折有多种形式,除开放性及某些凹陷形颅盖骨折,在临床上可能显示骨折的直接征象外,闭合性骨折往往只显示骨折的间接征象,其确诊常有赖于X线检查。

    ⑴闭合性颅盖骨折的临床表现:骨折处头皮肿胀,自觉疼痛,并有压痛。线形骨折的表面,常出现头皮挫伤和头皮血肿。颞肌范围的明显肿胀,张力增高和压痛,常是颞骨线形骨折合并颞肌下淤血的征象。外伤性颅缝裂开在小儿比较常见,早期可出现沿颅缝走行的条状头皮血肿。骨膜下血肿或迅速形成巨大的帽状腱膜下血肿常暗示深面有颅盖骨折。凹陷骨折多发生于额部及顶部,受伤部位多伴有头皮挫伤和血肿。触诊时常可摸及骨质下陷,可出现骨片浮动感或骨擦音。但切忌反复,粗暴操作,不应期望获得此项体征作为诊断的依据,而增加硬脑组织损伤甚至出血的危险。在单纯头皮血肿触诊时,常有中央凹入感,易误诊为凹陷骨折,此时需拍颅骨切线位片加以鉴别。有人认为颅骨凹陷深度小于1cm时多无硬脑膜裂伤,而凹入的碎骨片深度超过2cm时,应高度怀疑有硬脑膜裂伤之存在。凹陷骨折在皮质功能区可出现相应的刺激或损害症状。凹陷骨折在静脉窦上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或压迫静脉窦引起颅内压增高。广泛的凹陷骨折由于减少了颅腔的容积亦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⑵开放性颅盖骨折:多发生于锐器直接损伤,少数为火器伤。受伤局部之头皮呈全层裂开,其下可有各种类型的颅骨骨折。伤口内可有各种异物如头发、碎骨片、泥土及布屑等。此种骨折硬脑膜如完整称为“开放性颅骨骨折”;当硬脑膜也有破裂时则称为“开放性颅脑损伤”。累及大静脉窦的粉碎骨折,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2.颅底骨折:颅底骨折以线形骨折为主,因骨折线常通向鼻旁窦或岩骨乳突气房,由此分别与鼻腔或外耳道连通,亦称为内开放性骨折。其临床表现虽然都是骨折的间接征象,却是临床确诊的重要依据。颅底骨折依其发生部位不同,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和颅后窝骨折,临床表现各有特征,兹分述如下。

    ⑴颅前窝骨折的临床征象:前额部皮肤有挫伤和肿胀,伤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口鼻出血。有时因血液吞入胃中,而呕吐出黑红色或咖啡色液体。如颅前窝底部骨折撕裂颅底部脑膜及鼻腔黏膜时,即出现脑脊液鼻漏,脑脊液常与血液相混,而呈淡红色,滴在吸水纸上有浸渍圈。因含糖可用尿糖试纸测试。脑脊液漏可因呛咳、挣扎等因素而加剧。偶尔气体由鼻旁窦经骨折线进入颅腔内,气体分布于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称为“外伤性颅内积气”。脑脊液鼻漏一般于伤后数天常能自停。
   
    伤后逐渐出现眼睑的迟发性皮下瘀斑,俗称“熊猫眼”征。出血因受眶筋膜限制,而较少扩展至眶缘以外,且常为双侧性,应与眼眶部直接软组织挫伤鉴别。眶顶骨折后,眶内出血,还可使眼球突出,如出血在球结膜之下由后向前延伸,血斑常呈扇形分布,其基底位于内外眦,后界不明,而尖端指向角膜及瞳孔,亦常为双侧性,检查时,瘀血斑不随之移动。这一特征可与直接眼部挫伤所致球结合膜触动球结合膜内片状出血相区别。骨折线累及筛板,撕裂嗅神经导致嗅觉丧失,当骨折线经过视神经孔时,可因损伤或压迫视神经而导致视力减退或丧失。颅前窝骨折也常伴有额极及额叶底面的脑挫裂伤以及各种类型的颅内血肿。

    ⑵颅中窝骨折的临床征象:临床上常见到颞部软组织肿胀,骨折线多限于一侧颅中窝底,亦有时经蝶骨体达到对侧颅中窝底。当骨折线累及颞骨岩部时,往往损伤面神经和听神经,出现周围性面瘫,听力丧失,眩晕或平衡障碍等。如骨折线经过中耳和伴有鼓膜破裂时,多产生耳出血和脑脊液耳漏,偶尔骨折线宽大,外耳道可见有液化脑组织溢出。临床上应仔细检查,以除外外耳道壁裂伤出血或因面颌部出血流入外耳道所造成的假象。如岩部骨折鼓膜尚保持完整时,耳部检查可发现鼓膜呈蓝紫色,血液或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鼻腔或口腔,需注意与筛窦或蝶窦骨折伴发的脑脊液漏相鉴别。骨折线经过蝶骨,可损伤颈内动脉产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表现为头部或眶部连续性杂音,搏动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和视力进行性减退等,颈内动脉损伤亦可形成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又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时颈内动脉损伤或外伤性颈内动脉瘤突然破裂,大量出血经骨折缝隙和蝶窦涌向鼻腔,发生致死性鼻腔大出血,如不能果断,迅速地控制和结扎颈总动脉,病人将死于出血性休克。当眶上裂骨折时,可损伤眼、滑车和展神经,以及叁叉神经第1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和前额部感觉障碍,即为眶上裂综合征。

    ⑶颅后窝骨折的临床征象:常有枕部直接承受暴力的外伤史,除着力点的头皮伤外,数小时后可在枕下或乳突部出现皮下淤血,骨折线经过枕骨鳞部和基底部,亦可经过颞骨岩部向前达颅中窝。骨折线累及斜坡时,可于咽后壁见到黏膜下淤血,如骨折经过颈内静脉孔或舌下神经孔,可分别出现下咽困难,声音嘶哑或舌肌瘫痪。骨折累及枕骨大孔,可出现延髓损伤的症状,严重时,伤后立即出现深昏迷,四肢弛缓,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3.并发症

    ⑴脑脊液鼻漏及耳漏:颅脑损伤后,颅底骨折伴有硬脑膜及蛛网膜同时破裂,脑脊液通过损伤的鼻旁窦或岩骨,经鼻或耳流出,即形成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多数脑脊液漏经非手术疗法可以自愈,仅有少数长期不能自愈者需行手术治疗。

    ⑵脑神经损伤:脑神经损伤多系颅底骨折所致,也可因脑于损伤累及脑神经核团,或继发于其他疾病。症状显着的脑神经损伤几乎都是在通过颅底孔道出颅的部位受到损伤,可因骨折直接造成神经断裂,或因牵拉、挫伤或神经血液供应障碍引起。①嗅神经损伤:颅脑损伤患者伴嗅神经损伤者为3%~10%,半数以上的嗅神经损伤是额部直接暴力所致,嗅神经丝在穿过筛板处被撕脱,同时伴有鼻旁窦骨折。约有1/3的患者系由枕部受力所引起的对冲性额叶底部挫裂伤所致。伤后随即出现一侧或双侧嗅觉减退或丧失,并常伴有脑脊液鼻漏。若为部分嗅觉障碍,日后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于恢复之前常出现异常嗅觉。若系双侧完全嗅觉丧失,持续2个月以上者,则常难恢复。②视神经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伴视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5%~4%,且大多为单侧受损,常因额部或额颞部的损伤所引起,特别是眶外上缘的直接暴力,往往伴有颅前窝和(或)颅中窝骨折。视神经损伤的部位,可以在眶内或视神经管段,亦可在颅内段或视交叉部。视神经损伤后,患者立即表现出视力障碍,如失明、视敏度下降、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等。③动眼神经损伤:常为颅前窝骨折累及蝶骨小翼所致,亦可因颅中窝骨折穿过海绵窦而引起,偶尔继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动脉瘤或海绵窦血栓。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时,患者伤后随即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偏向外侧稍下方,且向上、向下、向内的运动及辐辏功能丧失。如系不完全麻痹时,则上睑下垂和瞳孔散大程度较轻,但患者常有复视,特别是向健侧凝视时更为明显,向患侧看时可减轻或消失。若患者属脑干损伤,累及动眼神经核,或伴有颅内继发血肿引起颞叶钩回疝时,亦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应慎加鉴别,前者常波及双眼,后者则继发于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且多耳鸣或眩晕,久治无效者可考虑耳科手术治疗,破坏迷路或选择性切断前庭神经。④后组脑神经损伤:后组脑神经位于颅后窝,受损的机会相对较少,多因骨折线波及颈静脉孔及舌下神经孔所致,严重时可伴发面、听神经损伤。舌咽神经受损后患者吞咽困难,患侧咽反射消失或减退,舌后1/3味觉丧失;迷走神经受损表现为伤侧软腭运动障碍,声带麻痹而声嘶;副神经受损时可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患者出现垂肩;舌下神经损伤则半侧舌肌萎缩,伸舌偏向患侧。

    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后,动脉血液经破口直接流入海绵窦内,即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少数患者经长期反复压迫颈动脉后可以获得痊愈,但多数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栓塞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4.外伤性癫痫:外伤性癫痫是指继发于颅脑损伤后的癫痫性发作,可发生在伤后的任何时间,早期者于伤后即刻出现,晚期者可在头伤痊愈后多年发作。外伤性癫痫的发生以青年男性为多,可能与头伤机会较多有关。一般说来,脑损伤愈重,并发癫痫的机会愈大;开放性脑损伤较闭合性者多。外伤后早期1周以内的短暂的抽搐,多无重要临床意义,此后也不再发作者,无需特殊治疗。对反复发作的早期或中期癫痫则应给予系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5.头部外伤后感染:闭合性头部损伤后颅内外的感染均不多见,主要的感染是开放性颅脑损伤,特别是火器伤损伤。

    ⑴头皮感染:①头皮脓肿:急性头皮感染多为伤后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常在皮下组织层发生感染,局部有红、肿、热、痛,耳前、耳后或枕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由于头皮有纤维隔与帽状腱膜相连,故炎症区张力较高,患者常疼痛难忍,并伴全身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严重时感染可通过导血管侵入颅骨和(或)颅内。治疗原则是早期可给予抗菌药物及局部热敷,后期形成脓肿时,则应施行切开引流,持续全身抗感染治疗1~2周。②帽状腱膜下脓肿: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化脓性感染容易扩散,一般限定在帽状腱膜的附着缘。脓肿多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见因头皮输液或穿刺而引起者。此类患者常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水肿,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治疗时,除应用抗菌药物外,应及时切开引流。③骨髓炎:颅盖部急性骨髓炎常表现为头皮水肿、疼痛、局部触痛,感染向颅骨外板骨膜下扩散时,可出现波特水肿包块。在早期该病容易被忽略,X线平片上,只有在感染2~3周之后方能看到明显的脱钙和破坏征象。慢性颅骨骨髓炎,常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溃破流脓,有时可排出脱落的死骨碎片。此时X线平片较易显示虫蚀状密度不均的骨质破坏区,其间有时可见密度较高的片状死骨影像,有些慢性颅骨骨髓炎病例,也可在破坏区周围出现骨质硬化和增生,通过X线平片可以确诊。颅骨骨髓炎的治疗,应在抗菌治疗的同时施行手术,切除已失去活力和没有血液供应的病骨。

    ⑵硬脑膜外积脓:颅骨骨髓炎较易伴发硬脑膜外积脓,有时亦可因开放性颅骨骨折后清创不彻底而引起,这时头皮伤口常已愈合。发病早期患者多有头痛、发热等,脓肿形成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部脑组织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等。CT检查可见,出现类似硬脑膜外血肿的梭形影像,早期呈低密度,1周以后渐变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由于病灶区硬脑膜有炎性肉芽增生,内凹的硬脑膜显着强化,表现为特征性的致密弧形带。硬脑膜外积脓应行手术治疗,清除硬脑膜外脓液及肉芽组织,伴颅骨骨髓炎者须同时切除病骨,对靠近上矢状窦或横窦的硬脑膜外积脓,应警惕血栓性静脉窦炎。一般在清除脓肿后,应继续抗菌治疗3~4周,同时,酌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静脉窦血栓形成。

    ⑶硬脑膜下积脓:硬脑膜下积脓常继发于严重的鼻窦炎,也可发生于颅骨骨髓炎或穿透性颅脑伤之后。发病早期,患者常有头痛、发热及颈项强直等表现。稍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患者缺乏神经定位体征,较易漏诊。少数患者由于硬脑膜下积脓较大造成脑受压,或因皮质表面静脉血栓形成,亦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或偏盲。

    一般主张硬脑膜下积脓的治疗应采用钻孔引流及冲洗的方法,即在积脓区的中心及稍低部位钻孔,切开硬脑膜,排除脓液,放入导管(用导尿管)用抗生素溶液反复缓慢冲洗。术后留置导管,常规引流、冲洗及给药。全身应用抗生素。

    ⑷脑膜炎:颅脑损伤后的脑膜炎多见于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的患者,或因颅脑开放伤而引起。化脓性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的途径除经开放的创口之外,亦可从血液、呼吸道、鼻旁窦及乳突区甚至蝶鞍进入。急性期患者常有头痛、恶心、呕吐、全身畏寒、体温升高、脑膜刺激症阳性及颈项强直。但也有少数患者发病隐匿,如脑脊液漏所致的复发性颅内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应及时查明病原菌,尽早应用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强效抗生素,在全身用药的同时,应行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⑸脑室炎:外伤性脑室炎属细菌性脑室炎,主要见于脑穿透性脑损伤,特别是脑室穿通伤早期清创不彻底的患者,或继发于脑膜炎、脑脓肿。轻度的脑室炎,临床上可无特殊表现,其症状与脑膜炎相似,早期常被忽视。因此,凡脑膜炎患者经常规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相应的好转,甚至病情加重者,即应考虑有脑室炎的可能。严重的脑室炎起病急,常有高热、谵妄、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改变等,甚至出现脑疝。因脑脓肿突然溃破,大量脓液进入脑室系统,可引起强烈的自主神经反应,表现为高热、昏迷、双瞳散大、血压下降,迅即出现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救治极其困难。细菌性脑室炎的治疗与脑膜炎相似,应尽早查清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能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的强效抗生素及药物,及早给药。如果脑室系统无梗阻,选用的抗菌药物有效,感染常能得以控制。若是脑室系统有阻塞,或抗生素药效较差时,则应在全身用药的同时,反复进行脑室穿刺引流,并经脑室内给药,必要时行双管冲洗引流。
 
    ⑹脑脓肿:外伤后脑脓肿多与碎骨片或异物存留有关,在火器性穿透伤中,污染的弹片残留比高速射入的枪弹更易引起感染。此外,弹片、枪弹经由颌面部、鼻旁窦或耳颞部、乳突气房等处射入,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外伤性脑脓肿的治疗,与耳源性或血源性脑脓肿基本相同,一般在脓肿还未形成前,仍处于化脓性脑炎阶段,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给予大剂量的强效抗生素。

    6.其他并发症
 
    ⑴颅内低压综合征: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有少数为颅内压降低。也有的在伤后初期有一阶段为颅内压升高,以后变为颅内低压。腰椎穿刺压力一般在80mmHg以下,可诊断为颅内低压综合征,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头昏和头痛等症状,在排除脑脊液通路梗阻后,可诊断为颅内低压综合征。

    ⑵静脉窦血栓形成:闭合性颅脑损伤时,颅内静脉窦可因骨折片的刺入或压迫而受损,常继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时损伤轻微,甚至静脉窦表面看不出明显改变,但由于伴有血液浓缩、血流缓慢和凝血机制增强等因素,也可出现本病。发病部位以上矢状窦较为多见,其他静脉窦发生较少。

    ⑶脑脂肪栓塞: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继发脑脂肪栓塞者并不少见。多为长骨骨折后骨髓腔内的脂肪进入脑血管所致,少数肥胖型伤员,在遭到大面积的挤压伤时,脂肪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血循环而形成脂肪栓子也可引起脑脂肪栓塞。

    ⑷脑外伤后综合征:系指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后数月到数年,仍有某些自觉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时无阳性体征者。临床上对此有许多不同诊断名称,如“脑外伤后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和“外伤性神经症”等。

    三、医技检查

    1.X线平片:颅骨X线检查可以确定有无骨折和其类型,亦可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判断颅内结构的损伤情况,以及合并颅内血肿的可能性,便于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颅骨摄片时,一般应摄常规的前后位和侧位片,有凹陷骨折时,为了解其凹陷的深度应摄以骨折部位为中心的切线位。当怀疑枕骨骨折和人字缝分离时,需摄额枕半轴位或汤氏(Towne)位;如前额部着力,伤后一侧视力障碍时,应摄视神经孔位;眼眶部骨折拍柯氏位,疑诊颅底骨折时,如病情许可,应摄颏顶位。颅盖骨折经颅骨X线检查确诊率为95%~100%,阅片时应注意骨折线的部位和分支不规则,边缘比较锐利,借此可与颅骨的血管沟纹鉴别。当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横窦沟或矢状中线时,应警惕合并硬膜外血肿。线形骨折也要与颅缝区别,颅缝有特定部位,呈锯齿状,内板缝的投影亦不如骨折线清晰锐利。颅缝分离较骨折少见,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于人字缝、矢状窦和冠状缝,表现为颅缝明显增宽,或有颅缝错位或重迭,两侧颅缝宽度相差1mm以上或宽度超过1.5mm即可诊断颅缝分离。颅盖部凹陷骨折可为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内凹陷,呈环形或星形,借切线位片了解其深度,结合临床症状分析伴发的脑损伤。颅底骨折经X线检查确诊率仅为50%左右。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即使颅骨平片未发现骨折线,如临床表现符合,亦应确定为颅底骨折。当骨折线经过额窦、筛窦、蝶窦和岩骨时,应注意是否伴发脑脊液漏,并警惕这类内开放性颅骨骨折有并发颅内感染的可能。另外阅片时还要注意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如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可出现鼻旁窦和(或)乳突积液表现,窦腔混浊,密度增高。鼻旁窦或乳突损伤,可于颅骨周围或颅内出现气体。颅内积气如果不是穿入骨折,则属内开放骨折。

    2.颅脑CT:扫描CT扫描采用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两种窗位,将有利于颅骨平片所不能发现的骨折,尤其是颅底骨折。CT扫描可显示骨折缝隙的大小、走行方向,同时可显示与骨折有关的血肿,受累肿胀的肌肉。粉碎性骨折进入脑内的骨片也可通过CT扫描叁维定位而利于手术治疗。CT扫描还是目前惟一能显示出脑脊液漏出部位的方法。Bruce报道平扫定位率达50%,如采用碘剂脑池造影CT扫描则可达69%。扫描时应注意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额窦最好应用轴位,筛窦、蝶窦及中耳鼓室盖部的骨折观察一般采用冠状扫描。应注意的是如果有损伤脊髓的情况存在,不易采用冠状扫描。

    四、诊断依据

    1.有引起颅骨骨折的外伤史。

    2.骨折局部头皮损伤、压痛及头皮血肿等局部症状。

    3.颅底骨折时可有耳、鼻、眼出血和流液,颅神经损伤,脑损伤及受压等症状。

    4.颅骨X线检查可确定有无骨折和其类型。

    5.诊断:一般情况下,根据头外伤史,临床查体及X线检查(包括X线平片和CT扫描)不难做出诊断,对于颅骨骨折因其有典型的临床征象,在没有特殊检查的情况下,可依临床征象做出诊断。

    五、治疗原则

    1.颅盖部线形骨折:闭合性颅盖部单纯线形骨折,如无颅内血肿等情况,不需手术治疗。但应观察注意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发生。开放性线形骨折,如骨折线宽且有异物者可钻孔后清除污物咬除污染的颅骨以防术后感染,如有颅内血肿按血肿处理。

    2.凹陷骨折:凹陷骨折的手术指征:①骨折片下陷压迫脑中央区附近或其他重要功能区,或有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者。②骨折片下陷超过1cm(小儿0.5cm)或因大块骨片下陷超引起颅内压增高者;③骨折片尖锐刺入脑内或有颅内血肿者;④开放性凹陷粉碎骨折,不论是否伴有硬脑膜与脑的损伤均应早期手术。位于静脉窦区凹陷骨折应视为手术禁忌证,以防复位手术引起大量出血。

    ⑴闭合性凹陷性骨折:可根据骨折的部位、大小、颅内有无血肿选用不同的方法,对范围较少的凹陷骨折且远离静脉窦,选用直切口或弧形切口,显露骨折区域,在骨折凹陷裂纹旁钻一孔,用骨撬将陷入的骨片掀起,对凹陷范围较大骨折片尚未游离整复困难者或伴颅内血肿,可采用取骨瓣法,用加压或锤击法整复。对于小儿的颅骨骨折,为避免影响脑的发育,应积极采用手术复位。对新生儿的颅骨骨折应尽可能采用非手术复位方法,最简单适用的方法是应用胎头吸引复位。只有当胎头吸引器复位失败或有颅内血肿或头皮下有脑脊液潴留时,采用手术复位。

    ⑵开放性凹陷骨折:必须彻底清创,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血块与异物,切除无生活能力的头皮、骨片、脑膜与脑组织等,必要时可延长切口,用牵开器拉开以显露骨折处,在摘除碎骨片时,手法应轻柔,对难以取出的骨片,切不可暴力扭转拉出,与骨膜相连的骨片应尽量保留。骨折片陷入超过2cm者,多有硬脑膜破裂。此时可根据颅内有无血肿及脑组织挫裂伤的程度决定是否扩大骨窗,清除血肿及破碎的脑组织,最后缝合修补硬脑膜。硬脑膜未破裂者,除有硬膜下出血外,一般不可轻易切开,以免导致颅内感染。

    3.颅底骨折:原则上采用非手术对症治疗,颅骨骨折本身无特殊处理,为防治感染,需应用抗生素。伴有脑脊液耳鼻漏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头高位卧床休息,禁止堵塞鼻孔、外耳道,禁行腰穿及用力擤鼻,并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1月以上不愈者,开颅修补硬脑膜裂孔。伴有脑神经损伤者,可注射维生素B1、B6及B12和激素、血管扩张药,也可行理疗针灸。视神经受骨片或血肿压迫者,应及时行视神经减压术,但对外伤后即刻失明的病人多无效果。对伤后出现致命性大量鼻出血病人,需立即气管插管,排除气道内积血,使呼吸通畅,随即填塞鼻腔,压迫伤侧颈总动脉并迅速输液、输血必要时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颅后窝骨折伴延髓有受压损伤病人,应尽早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颅骨牵引,必要时进行枕肌下减压术。
 
    4.治愈标准
 
    ⑴合并的头皮伤愈合。
 
    ⑵引起脑受伤或刺入脑内的骨片获得整复或摘除,伤口愈合,无并发症。
 
    ⑶软组织肿胀、淤血已消退。
 
    ⑷脑脊液漏已愈,无颅内感染征象。
 
    ⑸脑局灶损害症状和颅神经功能障碍基本恢复。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颅骨恶性肿瘤 下一疾病:颅内动脉瘤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