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名称:乙型病毒性肝炎
其他名称:乙型肝炎,乙肝
疾病编码:ICD-9:070.301+573.1* ICD-10:B16.905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传染科,肝病科,中医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13-05-23

    一、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简称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及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另一方式为母婴传播。由于受病毒因素(入侵HBV量的多少、HBV复制能力的高低、是否为免疫逃逸株等)、宿主因素(受染时的年龄、易感或拮抗基因多态性、对HBV免疫力等)、环境因素(酗酒、合并HCVHIV感染等)影响,HBV感染后可出现不同的结局或临床症状。

 

在我国,约有10%15%的人群感染HBV,如果以13%作为感染率来计算,13亿人口中,有1.7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中10%,即17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传播、性接触和密切生活接触等途径引起传播。人群对HBV普遍易感。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经常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医务人员等是重要的乙肝人群。男性的HBsAg携带率、HBV感染率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研究资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肝细胞损伤不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结果,而是由T细胞毒反应所介导。人感染HBV后,可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这些免疫反应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体征

 

1.急性乙型肝炎

 

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2.淤胆型: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3.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迁延性肝炎: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如严重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多数于病后35日首先出现兴奋、欣快、多语、性格行为反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日夜倒错,视物不清,步履不稳等。定向力及计算力出现障碍,进一步发展为兴奋、狂躁尖声喊叫,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而致颅压增高症,出现脑疝。因此预防和积极治疗脑水肿,防止脑疝,对抢救患者有重要意义。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肝浊音区缩小及明显出血倾向。预后甚差,病程一般不超过3周。

 

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度乏力、腹胀、不思饮食、黄疸逐日加深,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病程为数周至数月。本型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也可有起病后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症状,其他均似急性重型肝炎。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大多数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或部分有单项ALT升高。体征较少。

 

(二)并发症

 

1.肝原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肽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为与Ⅱ型糖尿病鉴别,可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2.脂肪肝: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4.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s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5.肝性脑病:是严重脑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6.出血:是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以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

 

7.继发感染: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病人常有免疫功能减退。容易发生感染。常见感染有原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肠道感染、胆囊炎、胆管炎和败血症等。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近年来真菌感染逐渐增多,主要是由于病人严重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和大量应用各种广谱抗生素所致。严重感染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炎症和坏死病变。

 

三、医技检查

 

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四、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特点,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确定诊断依靠病原血清学检查。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

 

1.病原学诊断:因无症状HBsAg携带者较多,这些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时,由于HBsAg阳性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所以确定诊断时应慎重。

 

2.急性乙型肝炎诊断依据

 

⑴HBsAg阳性;

 

⑵HBeAg阳性;

 

-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

 

⑷HBV-DNA阳性。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药物性肝炎: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氯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转,ALT恢复正常。

 

2.胆石症:既往有胆绞痛史,高热寒战、右上腹痛、莫非征(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3.原发性单发性肝硬化:特点为①中年女性多见;②黄疸持续显著,皮肤瘙痒,常有黄色瘤,肝脾肿大明显,ALP显著升高,大多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③肝功能损害较轻;④乙肝标志物阴性。

 

4.肝豆状核变性:常有家族史,多表现有肢体粗大震颤,肌张力增高,眼角膜边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F环),血铜和血浆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高,而慢活肝血铜和铜蓝蛋白明显升高。

 

5.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多发生于妊娠后期。特点为①发病初期有急性剧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②虽有黄疸很重,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但尿胆红素常阴性。国内报告此种现象也可见于急性重型肝炎;③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现前即有严重出血及肾功能损害,ALT升高,但麝浊常正常;④B型超声检查为脂肪肝波形,以助早期诊断,确诊靠病理检查。病理特点为肝小叶至中带细胞增大,胞浆中充满脂肪空泡,无大块肝细胞坏死。

 

6.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腺癌、总胆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鉴别。

 

六、治疗原则

 

    应根据临床类型、病原学的不同型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总的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一)急性肝炎的治疗: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二)慢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等。因病情易反复和HBV复制指标持续阳性,可按情况选用下列方法:

 

1.抗病毒治疗:对慢性HBV感染,病毒复制指标持续阳性者,抗病毒治疗是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抗病毒药物,效果都不十分满意。应用后可暂时抑制HBV复制,停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使原被抑制的指标又回复到原水平。有些药物作用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且仅当病毒复制活跃时才能显效,故近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倾向于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干扰素(InterferonsIFN):是目前公认的对HBV复制有一定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主要通过抗病毒蛋白(AVP),导致mRNA裂解,阻止HBV复制;②诱导受感染肝细胞膜Ⅰ类MHC抗原表达。促进Tc细胞的识别和杀伤效应。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基因工程干扰素,包括干扰素α-1b、α-2a、α-2b。①重组干扰素α-2b(干扰能,Intron A):每次3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6月。HBeAgHBV-DNA转阴率可达3070%,抑制HBV复制效果肯定。但绝大多数仍HBeAg持续阳性,可能与HBV-DNA整合有关。②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干扰灵):每次200万~6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个月,近期HBeAg转阴率55%

 

无环鸟苷(AcyclovirACV,国产阿普洛韦):此药为核苷类似物,对各种DNA病毒有抑制作用,它在体内经胸腺嘧啶激酶(TK)活化转变为具有抗病素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DNAp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作用,因此对具有TK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作用较好,HBV不具有TK,故作用一般,多认为与干扰素合用疗效较好。用法为每日15mg/kg,分上下午稀释后静脉滴注,持续2小时,每日1次,连用30日,然后停15日再用15日,疗程为60日。国内报告疗效不一,效果不如α-干扰素。

 

阿糖腺苷(Ara-A)及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两者均为嘌呤类似物,能选择性抑制病毒DNAP和核苷酸还原酶活性,阻止DNA型病毒复制。由于Ara-AAra-AMP副作用较大,近年已少用。

 

聚肌胞(PolyIC):为人工合成的干扰素诱导剂,国内应用较久,疗效一直未能肯定。对慢乙肝疗效不显著。用法为4mg,肌肉注射,每周2次,疗程36月。

 

2.免疫调节药: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

 

胸腺肽:通过影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性。用法为每日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23月。

 

白细胞介素2(IL-2):能刺激免疫效应细胞增殖及诱生γ-干扰素。用法为每日10002000U,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2856日。部分患者HBeAg转阴。

 

淋巴因子激活性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i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系用淋巴因子(如IL-2和γ-IFN)刺激其前体细胞而得。国内报告可使部分患者HBeAgHBV-DNA转阴。

 

3.保护肝细胞药物

 

益肝灵:由水飞蓟草种子提取的黄体甙,可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每次2片、每日3次,疗程3月。

 

强力宁:自甘草中提取的甘草甜素,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害有效,对肝炎治疗,以降酶作用较好,停药后有反跳。现有同类产品甘利欣注射液,经研究降酶效果优于强力宁。用法为150mg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2月,注意对心、肾功能衰竭、严重低血钾、高血钠症禁用。孕妇及婴幼儿不宜用。

 

齐墩果酸片:用法为80mg,每日3次服用,疗程3月。联苯双酯,用法为1525mg,每日3次服用,转氨酶正常后减量维持,疗程6月。均有降酶作用。

 

(三)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治疗:凡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适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α-IFN

 

七、预防

 

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证: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

 

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为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

 

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7ml/kg。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2ml/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百白破、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

 

2.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分钟;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11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指征;⑤食具、洗漱刮面用具专用;⑥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水洗手;⑦HBsAg携带者不能从事饮食行业、食品加工、自来水管理及托幼机构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邬祥惠.乙型病毒性肝炎.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上册.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3-334.

[2]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2.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69-171.

 

(温娟 整理)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阴虱病 下一疾病:支原体感染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