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神经系统疾病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疾病名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432.103 ICD-10:I62.002
所属部位:头部,
所属科室:脑外科,神经外科,外科,急诊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12-10-18

一、概述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外伤3周以后出现的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外伤史缺乏,起病缓慢,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文献中报道有长达34年之久者。

1.病因: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临床观察发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在早期头部受伤时,CT常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可能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有关。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产后颅内损伤者较少,一般6个月以内的小儿发生率最高,此后则逐渐减少,不过外伤并非唯一的原因,营养不良、坏血症、颅内外炎症及有出血性素质的儿童,甚至严重脱水的婴幼儿,亦可发生该病。出血来源多为大脑表面汇入矢状窦的桥静脉破裂所致,非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所致硬脑膜血管通透性改变所致。

2.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的颅内高压,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痫发生率高达40%。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有因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电镜观察,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血管网,其内皮血管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通透性增强,内皮细胞间隙可见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血小板,提示有渗血现象,导致血肿不断扩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⑴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复视等,查体眼底视盘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

⑵智力障碍及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易疲劳,烦躁不安,精神失常等。

⑶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偏瘫、失语、同向偏盲,偏侧肢体麻木,局灶性癫痫等。

⑷幼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囟门突出、抽搐、视网膜出血等。

⑸病情发展到晚期出现嗜睡或昏迷,四肢瘫痪,去皮质强直发作,癫痫大发作,查体一侧或双侧Babinski征阳性。

国外有人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四级:

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

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

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皮质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2.并发症:如手术治疗可引起以下并发症:①脑损伤;②张力性气颅;③硬脑膜下血肿;④硬脑膜外血肿等。

三、医技检查

1.颅骨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局部骨板变薄甚至外突。患病多年的病人,血肿壁可有圆弧形的条状钙化,婴幼儿病人可有前囟扩大,颅缝分离和头颅增大等。

2.CT扫描: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球镜片形低密度区,也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单侧等密度血肿应注意侧脑室的受压变形及移位,同侧脑沟消失以及蛛网膜下腔内移或消失等间接征象。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血肿包膜。

3.MRI: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MRI比CT扫描具有优势。MRI的T1加权。像呈T1值短于脑脊液的高信号。由于反复出血,血肿信号可不一致。形态方面同CT扫描。其冠状面在显示占位效应方面更明显优于CT。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确诊之前,特别是外伤史不明确者,易出现误诊,及时的影响学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临床上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颅内肿瘤:无外伤史,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多数较缓慢。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性质,相对较早出现神经系统局灶刺激或破坏的症状,如癫痫、肢体麻木无力、语言功能障碍、视力减退、脑神经症状、尿崩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等,并进行性加重。头颅CT、MRI检查均可对两者做出鉴别。

2.脑血栓形成:亦多见于老年人,但无外伤史,意识障碍表现较轻而局灶性症状表现较重,多为急性静止时发病,缓慢进展,颅脑CT显示脑血管分支供应区低密度阴影。

3.神经官能症: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查体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颅脑CT检查无阳性改变。

4.慢性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极为相似,积液为淡黄色或无色透明,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脑脊液,低于血肿液体,实践证明,硬膜下积液可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常需颅脑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5.其他:应与正常颅压脑积水、脑脓肿、精神分裂症、高血压脑出血等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

1.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也有临床研究证明单孔钻孔冲洗引流术与双孔钻孔冲洗引流术的疗效基本相同。

2.前囟侧角硬脑膜下穿刺术:小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前囟未闭者,可经前囟行硬膜下穿刺抽吸积血。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肌肉针头,经前囟外侧角采用45度角斜行穿向额或顶硬膜下,进针0.51.0cm即有棕褐色液体抽出,每次抽出量以1520ml为宜。若为双侧应左右交替穿刺,抽出血液常逐日变淡,血肿体积亦随之减小,如有鲜血抽出和(或)血肿不见缩小,则需改行剖开术。

3.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包膜较肥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开颅方法已如前述,掀开骨瓣后,可见青紫增厚的硬脑膜。先切开一小孔,缓缓排出积血,待颅内压稍降后瓣状切开硬膜及紧贴其下的血肿外膜,一并翻开可以减少渗血。血肿内膜与蛛网膜多无愈合,易于分离,应予切除,但不能用力牵拉,以免撕破内外膜交界缘,该处容易出血,可在近缘0.5cm处剪断。术毕,妥善止血,分层缝合硬脑膜及头皮各层、血肿腔置管引流35天。对双侧血肿应分期分侧手术。

六、预后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疗效较好,80%的患者能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患者治疗时的神经功能状态与预后密切相关。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面神经麻痹 下一疾病:脑挫伤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