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缺血性肠炎即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腹痛、血便、腹泻被称为缺血性肠炎的三主征。70%~100%的患者有腹痛症状,特点为突发、弥漫性的脐区绞痛;70%病例首发症状为血便或腹泻,少数患者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或里急后重。
该疾病的病因: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冠心病引起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②滥用利尿剂使内脏血流量降低;③长期便秘或肠管持续痉挛致肠内压增高;④服用某些血管活性药致肠系膜小动脉收缩;⑤一些血管性疾病,如血栓性脉管炎、结缔组织病,弥漫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突然发生的痉挛性左下腹痛或脐区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或血性腹泻,一般24小时内排黑色或鲜红色便,有时左骼窝可触及“肿块”,肛指检查指套带有血迹。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应注意询问是否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年轻人应注意是否长期口服避孕药。临床分3个类型:
⑴一过性肠炎型:突然发病,中、下腹或左下腹痛,继而腹泻、便血。腹部压痛和肌紧张,数日内症状消失,不复发。
⑵狭窄型:反复发作的腹痛,便秘、腹泻、便血等,常可自行缓解,肠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梗阻。
⑶坏疽型:此型少见,多为老年,突然发病,腹痛迅速扩展至全腹,有腹膜炎体征,早期即出现休克,预后差。
2.并发症:多伴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脏病,休克和长期服药等病史。严重者可发生肠壁坏死、穿孔或持续性肠缺血。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⑴血常规:可有贫血和白细胞增高。
⑵便常规:见红白细胞。
2.X线钡灌肠:在急性期最有意义的征象是指压征及黏膜粗糙,不规则,肠管局限性痉挛,结肠袋消失。
3.选择性血管造影:能判断动脉狭窄部位、范围及程度。
4.纤维结肠镜:出血坏死型不宜施行。
四、诊断依据
1.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可有腹泻和大量血便,色暗红或鲜红,有特殊腥臭气味。
2.发病后l~2d可有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感染性休克。
3.随病情发展,腹部可有程度不同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炎征象。
4.X线钡灌肠:在急性期最有意义的征象是指压征及黏膜粗糙,不规则,肠管局限性痉挛,结肠袋消失。
5.可发展为坏死、穿孔,也可为斑片状病灶。
6.病理检查证实。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⒈急性期:应注意与感染性胃肠炎,急性憩室病,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假膜性肠炎等疾病鉴别。
⒉高龄患者节段性结肠狭窄同时伴有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时,需与恶性肿瘤引起的狭窄鉴别。
六、治疗原则
1.禁食、中、高流量供氧。
2.积极消除诱因及治疗伴发病。
3.扩充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改善肠黏膜缺血状况。
4.使用抗生素。
5.改善全身状况,抗休克,补液及纠正心衰。
6.伴发病与合并症治疗。
7.必要时手术治疗。
疾病早期及时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输出量。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氨苄青霉素4.0g,+生理盐水250ml,VD,2次/d,联合甲硝唑400mg,VD,1次/d。严重患者如有肠穿孔或腹膜炎体征,及早行剖腹探查术。
七、预后与预防
1.预后:在非坏疽型患者,缺血性结肠炎常为自限性;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依据患者的年龄、肠坏死的范围、是否伴有肠穿孔和腹膜炎以及诊断的早晚和治疗情况,病死率可达28%~90%。
2.预防:应注意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此外,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