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先天性肝囊肿是常见的临床肝脏良性疾病隶属于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多发性肝囊肿或多囊肝及单发性肝囊肿。 流行病学: 约50%健康搜索的多发性肝囊肿病人合并多囊肾。单纯性肝囊肿多见于女性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临床症状常出现于中年以后;B超检查为广泛使用的检查手段,病人可以早期发现约占1%受检查的成年人。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肝囊肿是胚胎时期肝门管区胆管发育异常所致。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先天性肝囊肿病人年轻时常无症状,35~40岁以后渐渐出现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肿块。肝区及上腹部疼痛,通常为隐痛,若出现囊内出血,也可伴有腹部剧烈疼痛;囊肿压迫邻近器官也可造成进食减少,胀痛、呕吐、黄疸等;少数严重的肝囊肿也可造成腹水、门脉高压症。合并其他脏器囊肿的病人可相应出现一些表现。临床检查早期常无任何阳性发现,对于较大的肝囊肿,查体可触及右上腹肿块,表面光滑、质韧,合并感染时可伴有触痛。
2.并发症:并发症比较少见,最多见的症状是囊内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的腹痛及囊肿增大。这种并发症几乎均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但极少数病人腹痛则较为轻微,甚至没有,出血时超声下观察到囊内容物呈流动性。另外囊肿破裂,囊内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寒战;压迫十二指肠可形成内瘘;门脉高压等,1977年Kasai等报道了3例肝囊肿壁上发生癌变,指出如果发现囊肿内容混浊,囊壁有不规则结节时应警惕恶性变的问题,多发性囊肿尚可合并胆管狭窄、胆管炎。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先天性肝囊肿无合并症者,即使囊肿很大,通常也不影响肝脏功能,因此,实验室检查很少有阳性结果。当出现合并症时,病人可表现为肝脏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转肽酶升高;合并感染的病人可出现血白细胞及分类升高等表现。
2.X线:腹部平片可发现肝囊肿囊壁钙化呈弧形或全囊钙化;气腹造影有时可见肝脏表面有局限光滑而整齐的突出块影;囊肿压迫胃肠道时,钡餐造影可见胃肠道的推移;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分支绕囊肿呈抱球状推移,无肿瘤血管,实质期出现边缘清晰的充盈缺损区。普通X线显像时对肝囊肿有一定诊断意义,但并无特异性,一般不选用。
3.B超:肝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可为单个或多个,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囊壁为菲薄的光带回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多房性囊肿囊内可出现单条或多条间隔的光带,粗细宽窄不一,超声显像诊断容易,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易于随访,有助于与肝外腹腔囊肿鉴别,同时应将肾脏B超列为常规。
4.CT:典型的先天性肝囊肿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其CT值与水近似或略高于水,囊肿紧靠肝包膜或彼此相邻时可显示出很薄的囊壁,偶可见增厚及钙化的囊壁,囊肿多呈单房性,偶可见分隔,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囊腔内无增强表现,CT扫描若发现肝囊肿,尤其是多囊性病变时,应常规扫描双肾、脾、胰,若亦发现多发囊肿,可作为APLD的辅助诊断依据。
5.核素显像:借助与放射性核素198Au进行肝脏扫描,有助于判断肝内是否存在有占位病变,对鉴别囊肿是肝内或肝外有帮助,表现为边缘整齐的圆形或大片状放射形缺损或稀疏,对囊肿定位诊断有帮助。
6.MRI:对肝囊肿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T,可显示出1cm大小的囊肿,并能区别囊性扩张的胆管,但MRI对肝囊肿和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较困难。
四、诊断依据
1.多无明显症状,常在腹部B超、CT检查或手术时发现。囊肿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不适、隐痛,餐后饱胀感等。如囊内出血,合并感染或带蒂囊肿扭转时,可有急腹症表现。
2.腹部查体:肝脏可有肿大和右上腹肿块,触之呈囊性感,无明显压痛。多发性肝囊肿的肝表面触及散在的囊性结节。
3.化验:肝功多无损害。
4.卡松尼试验阴性。
5.B超检查可确定囊肿大小、部位及数目。
6.肝核素扫描可显示肝内占位性病变(囊肿直径>2~3cm者)。
7.腹部CT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肝内其他囊性占位 如肝内胆管囊肿、肝脓肿、肝脏寄生虫性囊肿(包虫病)及肝脏肿瘤液化坏死等;肝外性囊肿 如胆总管囊肿、胰腺囊肿、肠系膜囊肿及胆囊积水;肝细胞癌等鉴别。
六、治疗方法
1.囊肿直径<5cm者,一般不行手术治疗,定期行b型超声复查,观察其变化。
2.单发性囊肿直径5cm~l0cm,有症状出现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有腹部包块、疼痛或压迫症状明显,或有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3.年迈体弱或重要脏器功能明显异常者,决定手术治疗时要慎重。合并多囊肾而肾功能严重损害者,一般不宜手术。
七、预后
除合并肾囊肿或影响劳动力者外,一般对健康影响不大,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