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由红细胞膜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间歇性黄疸和脾肿大,外周血中球形细胞明显增多和红细胞渗透性增加为其主要特征,脾切除疗效较好。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男女皆可发病。在大多数患者家族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的异常,主要涉及的分子为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如膜收缩蛋白、锚蛋白、区带3蛋白等)。膜骨架蛋白的缺乏可导致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被动性钠盐流入细胞内,凹盘形细胞增厚,表面积减少接近球形。球形细胞的直径较正常红细胞小但厚度增加,体积相似而表面积减少,表面积储备减少,使变形性减退。此外,患者红细胞膜上Ca2+-Mg2+-ATP酶受到抑制,钙沉积在膜上,使膜的柔韧性降低。当血液通过脾索时,变形性和柔韧性减退的红细胞大量阻留在氧、糖和pH较低的脾索内,易被破坏溶血。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不一,可无任何症状,也可有危及生命的溶血性贫血。如果并发感染,患者可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等。
2.体征:黄疸和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青少年患者生长迟缓并伴有巨脾。如并发再障危象,患者可有网织红细胞减少,严重时全血细胞减少。
3.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发病过程中可发生各种造血危象,如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巨细胞贫血危象;胆囊结石;其次是踝部以上腿部慢性溃疡,常迁延不愈;慢性红斑性皮炎、痛风;个别患者可合并脊髓脱髓鞘病、智力迟钝和家族性心肌病;此外尚有先天性畸形,如塔形头、鞍状鼻及多指(趾)等。
三、医技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正常或轻度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当发生再障危象时,外周血三系均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2.血涂片:血涂片上可见红细胞胞体小、染色深、中心淡染区消失的小球形红细胞。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红细胞开始溶血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24%~0.72%,完全溶血为0.28%~0.32%。本病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多于0.52%~0.72%开始溶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的程度与球形红细胞数量成正比,与血红蛋白浓度无关。部分患者因缺乏典型球形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或轻度增加,但孵育渗透脆性试验几乎均增高。
4.自溶血试验:(48h)溶血>5%,溶血可被葡萄糖或ATP纠正。
5.红细胞膜蛋白定性分析:采用SDS-PSGE分析膜蛋白,80%以上的患者可发现异常,结合免疫印迹法,检出率更高。
6.红细胞膜蛋白定量测定: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法或ELISA直接测定每个红细胞的膜蛋白含量。
7.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采用RFLP或串联重复数分析(VNTR)可确定本病和某个基因的相关性。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结合核苷酸测序等可检出膜蛋白基因的突变点。
8.其他:可见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但Coombs试验阴性。
四、诊断依据
1.多为幼年发病,少数在成年后发病。半数以上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遗传。
2.贫血、黄疸、脾脏肿大,多同时有肝肿大。
3.可有再障危象或溶血危象: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背部及四肢疼痛,黄疸及贫血加重。
4.半数患者合并胆结石,少数出现小腿迁延不愈的溃疡。
5.实验室检查:①血象:血片上可见胞体小、染色深、中心淡染区消失的小球形红细胞,多数患者>10%(正常人<5%)。②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多于0.5%~0.75%开始溶血,0.40%完全溶血。如开始溶血在0.5%以下,但高于对照管0.04%以上亦有诊断意义。上述结果正常,经24h温育后渗透脆性增高,开始溶血浓度较正常人对照高出0.04%以上,亦可认为有诊断意义。 ③自溶血试验(48h)溶血>5%,溶血可被葡萄糖或ATP纠正。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出现小球形红细胞和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尤其Coombs试验阴性者很难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鉴别,MCHC测定和红细胞自溶试验及纠正试验有助于二者鉴别,必要时可做红细胞膜蛋白的分析或测定。
2.其他溶血性贫血:如新生儿ABO血型不相容性贫血、G6PD缺乏症、镰形细胞病等溶血性疾病外周血除见到少量球形细胞之外,常能见到其他形态异常的细胞,且球形细胞大小不一。
六、治疗原则
脾切除对本病有显著疗效。术后数天黄疸及贫血即可消退,但球形细胞依然存在。
脾切除指征为:①Hb≤80g/L,网织红细胞≥10%的重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Hb如于80~110g/L,网织红细胞为8%~10%,具有以下情况者考虑切脾:贫血影响生活质量或体能活动;贫血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发生髓外造血性肿块。③年龄限制:主张10岁以后手术。对于重型患者,手术时机尽可能延迟至5岁以上,尽量避免在2~3岁以下手术。
溶血或贫血严重时可加用叶酸,以防叶酸缺乏而加重贫血或诱发再障危象。贫血严重时需输血。
七、预后
预后一般良好,少数可死于再障危象或脾切除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谢毅.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见: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1-582.
[2] 王伟良,张之南.见: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主编.血液病学.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3.452-459.
[3] 顾静文.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59-2362.
[4]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