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l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3大类。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muhifocal atrophic)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胃炎两大类。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这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8型胃炎;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这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所致,临床上较少见。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流行情况则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而异。幽门螺杆菌感染呈世界范围分布,一般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差异不大。我国属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0%~70%左右。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幽门螺杆菌传染源。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正相关。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因此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患病率与该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是平行的。但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而来的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则并不一定与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平行,而往往与当地的胃癌患病率呈平行关系。
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的、化学的、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①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②化学因素: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均可破坏黏膜屏障。③生物因素:细菌尤其是Hp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④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PCA),伴有恶心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壁细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免疫复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IFA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滞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导致恶性贫血。⑤其他: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较多见。胃部其他疾病如胃液、胃息肉、胃溃疡等也常合并慢性萎缩胃炎。遗传因素也已受到重视。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三、医技检查
1.胃镜检查
⑴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
⑵萎缩性胃炎黏膜失去正常的桔红色,可呈淡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树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黏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⑶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
2.实验室检查
⑴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⑵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B型胃炎含量一般正常,A型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⑶幽门螺杆菌检查:可通过培养、涂片、尿素酶测定等方法检查。
⑷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诊断依据
1.中上腹、剑突下或两侧腹隐痛、不适、钝痛、饱胀、嗳气、反酸、消化不良等。碱性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或有食欲不振、疲乏、贫血等。亦可全无症状,或有消化性溃疡样上腹痛。腹部体格检查无特殊异常。
2.胃酸分泌功能可正常、降低或增高。胃窦及体部病变者胃酸降低。胃体黏膜萎缩者无胃酸,注射五肽胃泌素后,仍无胃酸及胃液分泌。
3.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形成,红白相间;或有黏稠黏液附着,出血点;或见黏膜色泽变淡、灰白,皱襞变细,黏膜下血管显露、黏膜变薄等。结合临床有助诊断。
4.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可确定浅表、萎缩或其他类型胃炎的诊断。
五、治疗原则
1.宜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浓茶、进食宜细嚼慢咽。
2.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用德诺(De-Nol)、羟氨苄西林、甲硝唑的三联疗法,青霉素试验阳性者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
3.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治疗;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或西沙必利;有高酸症状者可给乐得胃或泰胃美,但萎缩性胃炎者应忌用制酸剂。有胆汁反流者可给硫糖铝及胃肠动力药,以中和胆盐,防止反流。
4.萎缩性胃炎可给予养胃冲剂、维酶素、胃复春等,伴恶性贫血者应给予维生素B2和叶酸。
5.外科手术适用于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腺化生,尤其是大肠型肠经者。
六、预后
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少数可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7.46%。
对于急性胃炎应及时治疗,彻底治愈。少食用或尽量不食用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禁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口腔、上呼吸道的感染病灶,严防感冒。慢性胃炎有反复发作性,既使已治愈,也应经常注意引起本病的因素,防止再次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