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
疾病名称:遗传性共济失调
其他名称:家族性共济失调
疾病编码:ICD-9:334.205 ICD-10:G11.904
所属部位:头部,
所属科室:神经内科,儿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09-01

    一、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是一大组侵犯小脑、脑干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大多有家族史。临床上可分为脊髓型、小脑型及脊髓小脑型,各型间交叉重叠仍很多,我国以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最多见,遗传性痉挛截瘫次之,脊髓型最少。

    1.病因: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显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该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上;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 8)和ATTCT五核苷酸(SCA 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是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正常GAA重复扩增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2.发病机制: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

    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断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共同以蛋白酶体(protease)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每种SCA亚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变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 Kb,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8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40~83,正常人为6~38。SCA 3(MJD)是我国最常见的SCA亚型,基因位于14q24.3~32,至少含4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3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CAG突变位于4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61~89,正常人为12~41。

    尽管SCA有共同的基因突变机制,导致各亚型临床表现雷同,但仍有差异,如有的伴眼肌麻痹,有的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损害部位和程度也不相同,提示除了多聚谷氨酰胺毒性作用外,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发病。

    SCA共同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但各亚型也有其特点,如SCA 1主要是小脑、脑干的神经元丢失,脊髓小脑束和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核及脊髓前角细胞;SCA 2以下橄榄核、脑桥、小脑损害为重;SCA 3主要损害脑桥和脊髓小脑束;SCA 7的特征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存在于脊髓、骨骼肌、心脏及肝脏等细胞线粒体内膜,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发病。重复扩增愈多,发病年龄愈早。肉眼可见脊髓变细,胸段明显;镜下显示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后根神经节和Clarke柱神经元丢失,周围神经胶质增生,脑干、小脑和大脑受累较轻。心脏因心肌肥厚而扩大。

    二、临床表现

    1.分类: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类十分混乱,至今报道的已有60多种,但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分类方法。最早时仅分为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和Marie型共济失调,即分为以脊髓症状表现为主的称为Friedreich型,而以小脑、脑干为主,亦有脊髓症状者称为Marie型共济失调。目前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⑴按解剖部位分类:①脊髓型: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trumpell-Larrain病);脊髓后索性共济失调(Biemond综合征)。②脊髓小脑型: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Marie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β脂蛋白缺乏病(Bassen-Kornzweig综合征);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Louis-Bar综合征);脊髓脑桥变性(spino-pontine degeneration)。③小脑型:橄榄-脑桥-小脑变性(Menzel病);小脑-橄榄萎缩(Holmes病);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Ramsay-Hunt综合征);Marinesco-Sjögren综合征;Joseph病;Hartnup综合征;前庭小脑性共济失调。

    ⑵按遗传类型分类Rosenberg(1982)将本症分为以下各类: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橄榄-脑桥-小脑萎缩Ⅰ、Ⅲ、Ⅳ、Ⅴ型(olivopontocerebellar atyophy,OPCA);Machado-Joseph’s disease(MJD);小脑实质变性Ⅰ型和Ⅳ型(cerebellar parenchymatous degeneration,CPD);脊髓脑桥变性(spino-pontine degeneration,SPD);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PG);发作性共济失调(episodic ataxia,EA);后索性共济失调(posterior column ataxia,PCA);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橄榄-脑桥-小脑萎缩Ⅱ、Ⅵ型(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Ⅱ、Ⅵ);小脑实质性变性Ⅱ、Ⅲ、Ⅳ型(cerebellar parenchy matous degeneration typeⅡ、Ⅲ、Ⅳ);肌阵挛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或称Ramsay-Hunt综合征;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③性连遗传性共济失调:按照这种分类中,OPCA和痉挛性截瘫等仍然难以确定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因此,虽然已经知道受累的部位,但仍难以诊断。为此,仍有许多临床问题不能解决。

    ⑶按基因定位分类:①Rosenberg分类:Rosenberg(1998)按各小脑共济失调的基因进行分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Ⅰ型(SCA 1):基因定位于6p22~23,包含CAG重复,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体征,同时伴眼外肌麻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Ⅱ型(SCA 2):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2q23~24.1。包括CAG重复,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轻度锥体系及锥体外系体征和眼球颤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Ⅲ型(SCA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4q24.3~32,含CAG重复。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眼外肌麻痹和各种锥体系及锥体外系体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Ⅳ型(SCA 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6q21.1。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眼球运动正常,但伴感觉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Ⅴ型(SCA 5):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着丝粒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无眼球和锥体系受累;齿状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entatorubro-pallidolewisia atrophy,DRPL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2p12末端,包含CAG重复。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肌阵挛和癫痫、痴呆等;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Ⅶ型(SCA 7):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3p12~21.1,视紫质基因,含CAG重复。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发作性共济失调-Ⅰ(EA-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2p。钾通道基因-Ⅰ(KCNA-Ⅰ),主要临床特征为发作性共济失调,受惊或运动诱发,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时伴面及手部肌肉的纤束颤动,应用苯妥英钠有效。本病不进展。发作性共济失调-Ⅱ(EA-2):亦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Ⅵ(SCA 6)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定位19p。CAG重复,表现为共济失调,小脑萎缩,点突变出现发作性共济失调或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共济失调,紧张和疲劳可诱发,每次发作持续数天。眼球下视时出现眼球震颤。病程为进展性。乙酰唑胺治疗有效;Friedreich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9p13~21.1,含CAA重复,临床表现青少年共济失调,伴脊柱侧弯,高弓足,踝反射消失,病理束征阳性和下肢位置觉消失以及伴发糖尿病、心肌病,线粒体铁转运障碍等;Friedreich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8q13.1~13.3,由生育酚蛋白缺陷所引起;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1q23,临床特征为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构音障碍,常有淋巴恶性肿瘤和IgA、IgG缺乏。因继发肺部感染而死亡;婴儿期发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0q23.3~24.1。临床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共济失调,眼肌运动麻痹、耳聋、手足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萎缩及女性性腺发育不全等;卡-塞综合征(Kearns-Sayre’s syndrome):散发性,由mtDNA缺失或重复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心肌病和脑脊液蛋白质升高;线粒体脑肌病。②最新的基因分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ADC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型遗传较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少见。

    Friedreich共济失调:亦称少年型共济失调,基因为frdal 1号,内含子GAA重复66~200次。定位于9q12~21,基因产物为Frataxin,X-25,4~40岁起病,病程为10~30年。主要临床特征为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畸形,弓形足。跟腱反射消失,锥体束征阳性,位置觉消失。伴糖尿病,心肌病。

    共济失调伴维生素缺乏:基因为α-ttp1,定位于8q13,系由基因产物α-生育酚转运蛋白缺失引起。2~25岁起病,病程长达数十年,症状与Friedreich相似,仅头部摇动。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系由11q22~23位上的atm基因产物,P 13激酶异常而致病,常在10岁以下起病,持续10~20年。表现为共济失调,恶性淋巴瘤,免疫功能低下,毛细血管扩张等。

    婴儿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基因定位于10q23~24,基因产物不清。婴儿起病,可成活数十年。临床上除共济失调外,有耳聋,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及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等。国内未见报道。

    Marinesco-Sjögren综合征:于婴儿起病,基因定位不清。病程数十年。除共济失调外,伴智能低下、白内障、肌张力低下、肌病等。

    2.症状和体征
   
    ⑴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是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最常见特发性变性疾病,由Friedreich(1863)首先报道。本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如儿童期发病,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伴锥体束征、发音困难、深感觉异常、脊柱侧突、弓形足和心脏损害等。①通常4~15岁起病,偶见婴儿和50岁以后起病者,男女均可受累。首发症状为进展性步态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左右摇晃、易于跌倒;2年内出现双上肢共济失调,表现动作笨拙和意向性震颤;在此早期阶段膝腱反射和踝反射消失,出现小脑性构音障碍或暴发性语言,双上肢反射及部分患者双膝腱反射可保存。双下肢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受损,轻触觉、痛温觉通常不受累。双下肢无力发生较晚,可为上或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或二者兼有。②患者在出现症状前5年内通常出现伸性跖反射,足内侧肌无力和萎缩导致弓形足伴爪型趾,是常见的体征,也可以是未患病家族成员孤立的表现。进行性严重脊柱后侧凸畸形可导致功能残疾和慢性限制性肺部疾病,心肌病有时只能由超声心动图检出,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他异常包括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感觉异常、震颤、听力丧失、眩晕、痉挛、下肢疼痛和糖尿病等。③查体可见跟膝胫试验和闭目难立征阳性,75%有上胸段脊柱畸形,约25%患者有视神经萎缩,50%伴弓形足,85%伴心律失常或心脏杂音,10%~20%伴糖尿病。④辅助检查:X片可见脊柱和骨骼畸形;MRI可见脊髓变细;心电图常见T波倒置、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肥大,视觉诱发电位波幅下降;DNA分析FRDA基因18号内含子GAA大于66次重复。

    ⑵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包括SCA 1~21。成年期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共济失调等是本病的共同特征,并表现在连续数代中发病年龄提前和病情加重(遗传早现)。各亚型症状相似,交替重叠。遗传早现现象是SCA的典型表现,症状逐代加重。①SCA共同症状体征:30~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走路摇晃、突然跌倒和讲话含糊不清,以及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痴呆和远端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痉挛步态、音叉振动觉及本体觉丧失。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②除共同临床表现外,各亚型有各自的特点,如SCA 1眼肌麻痹,上视不能较明显;SCA 2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慢扫视运动较明显;SCA 3肌萎缩、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 8常有发音困难;SCA 5病情进展非常缓慢,症状较轻;SCA 6早期大腿肌肉痉挛、下视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SCA 10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SCA 7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损害也较突出。

    ⑶遗传性痉挛截瘫: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连隐性遗传。大多在儿童起病,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下肢痉挛性瘫痪。早期症状为行走时双腿僵硬,不灵活、肌力减弱。由于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呈剪刀步态。膝、跟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感觉多无障碍。多数有弓形足,但不如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明显。有时伴有眼球震颤和脊柱侧凸。疾病缓慢进展,以后双上肢也受影响。如累及延髓支配肌群时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晚期括约肌功能也发生轻度障碍。

    3.并发症:易出现心肺并发症,如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等。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⑴脑脊液检查正常。

    ⑵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确诊SCA及区分亚型可行PCR分析,用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相应基因CAG扩增,证明SCA的基因缺陷。

    ⑶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DNA分析,FRDA基因18号内含子GAA大于66次重复。

    2.CT或MRI:显示小脑萎缩很明显,有时可见脑干萎缩;

    3.脑干诱发电位:可出现异常;

    4.肌电图:显示周围神经损害。

    5.拍X片:可见脊柱和骨骼畸形;MRI可见脊髓变细;

    6.心电图:常见T波倒置、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心室肥大,视觉诱发电位波幅下降。

    四、诊断依据

    1.病程进展缓慢。

    2.多有家族遗传史。

    3.临床上常见3种类型

    ⑴弗里德赖希(Friedreich)共济失调:①儿童期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共济失调、深感觉缺失、Romberg征阳性、腱反射消失),尚有锥体束征及眼球震颤。③弓形足,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④心电图可有异常。

    ⑵遗传性痉挛性截瘫:①少年发病,多为显性遗传,也可为隐性遗传。②以痉挛性截瘫为主。尚可有小脑症状、构音障碍、肌肉萎缩和智力障碍。③弓形足,脊椎后凸或侧凸畸形。

    ⑶Marie共济失调:①青年发病,显性遗传。②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呛咳等)和锥体束损害为主。③尚可有锥体外系和颅神经损害症状以及精神症状。④感觉障碍和骨骼畸形少见。

    4.诊断

    ⑴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诊断:根据儿童或少年期起病,自下肢向上肢发展的进行性共济失调,明显的深感觉障碍如下肢振动觉、位置觉消失,腱反射消失等,通常可以诊断,如有构音障碍、脊柱侧凸、弓形足、心肌病、MRI显示脊髓萎缩和FRDA基因GAA异常扩增可确诊。

    ⑵SCA诊断:根据共济失调、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等典型共同症状,以及伴眼肌麻痹、锥体外系症状及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表现,结合MRI检查发现小脑、脑干萎缩,排除其他累及小脑和脑干变性病可临床确诊。

    临床上仅根据各亚型特征性症状、体征确诊仍困难者(SCA7除外),可用PCR法准确判定亚型及CAG扩增次数,进行基因诊断。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缓慢起病,后索及锥体束同时受累,出现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等。但无弓形足及脊柱后侧凸畸形。常伴有胃酸缺乏及血清中维生素B12含量减少以及恶性贫血等。

    2.多发性硬化:病灶多发,可有脊髓/小脑变性,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征,但病程常有缓解和复发。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增高。

    3.小脑肿瘤:多见于儿童,缓慢起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但易发生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且无遗传史。

    4.环枕部畸形:如颅底凹陷、环椎枕骨化和颈椎融合等。除共济失调外常伴有后组颅神经损害、短颈、节段型或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六、治疗原则

    1.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目前无特效治疗,轻症病人可用支持疗法和功能训练,矫形手术如肌腱切断术可纠正足部畸形。抗感染治疗的进展使感染已不常见。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亦无特异性治疗,对症治疗可缓解症状。

    ⑴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毒扁豆碱或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巴氯芬(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共济失调伴肌阵挛首选氯硝西泮;三磷腺苷(ATP)、辅酶A、肌苷和维生素B族等神经营养药可以试用。

    ⑵手术治疗:可行视丘毁损术。

    ⑶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辅助行走器械可能有所裨益。

    七、预后和预防

    1.心肌病变为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较常见的死因。患者可在出现症状5年内不能独立行走,10~20年内卧床不起,有症状平均患病期约25年,平均死亡年龄约35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亦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常死于并发症。

    2.应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本病发展缓慢,如无严重的的心肺并发症,多数不影响寿命。少数患者卧床不起而残废。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下一疾病:运动神经元病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