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
疾病名称:病毒性肝炎
其他名称:肝炎
疾病编码:ICD-9:070.901+573.1* ICD-10:B19.902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传染科,肝病科,中医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13-03-28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的传染病。按其病原分型,目前至少有甲(A)、乙(B)、丙(C)、丁(D)和戊(E)五型。从流行病学及预后方面,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一般不转变为慢性。另一类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易于转变为慢性。它们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根据肝脏病变性质、轻重和病程经过,将其分为急性、慢性、重症和淤胆型肝炎等加大类。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疽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同时或先后感染,混合感染或重叠感染,使症状加重。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以粪一口传播为主,常见发热、黄疽,呈急性经过,罕见迁延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多经输血或血制品以及密切接触传播,易迁延发展成慢性,甚至肝硬化,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有一定关系。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而存在并复制,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呈混合感染或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慢性乙肝病程中重叠感染。病毒性肝炎按病程和病情演变情况可分为:

    ⑴急性肝炎:①急性黄疽性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肿大逐渐消退,病程约1~2个月。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⑵慢性肝炎: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治疗后有的病人可恢复或稳定,有的则不断恶化,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

    ⑶重症肝炎: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②亚急性重症:发病初期类似肝炎,经2~3周后病情不见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常有乏力、厌食、严重的腹胀、尿少、重度黄疽、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腹水,晚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亦可发生昏迷。多于发病后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2.并发症:常见的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三、医技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2.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⑴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⑵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转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肝癌、肝脓肿、肝硬化等)、胆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变、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亦可引起转氨本科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或妊娠期可有轻度ALT的一过性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慢性肝炎时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血清硷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⑶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⑷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⑸血清前胶原Ⅲ(PⅢP)测定: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内有纤维化将形成可能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31.4%,特异性为75.0%。PⅢP正常值为<175μg/L。

    3.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4.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诊断依据

    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一)急性肝炎

    1.无黄疸型肝炎: ①流行病学资料:有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和针刺史;或接受血液透析、脏器移植史。②症状:近期内出现持续数天以上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等;小儿尚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发热。③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④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清ALT活力增高。⑤病原学检测阳性。

    凡化验阳性并且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已排除其它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②、③、④三项中之一项,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它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为阳性,且能除外其他疾病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能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亦可做出相应诊断。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l~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而能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脉高压征;实验室检查血清 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者,且具备下述三项检查任何一项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若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大于l7lμmol/L),且起病后l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可排除其它原因者,即可诊断为急性重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起病l0天以上,具备以下指征之一者,可诊断为亚急性重型肝炎: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②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升至l71μmol/L。以上,酶胆分离,白/球蛋白比例倒置;③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或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

    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变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史,或虽无上述病史,但影像检查、腹腔镜检查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重型肝炎者,可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

    (四)瘀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常有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样;实验室检查为梗阻性黄疸,且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除外其它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瘀胆型肝炎。

    (五)肝炎肝硬化:凡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证据,且可除外其它能引起门脉高压的原因,或影像学证实,或肝穿证实者,可诊断为肝硬化。

    1.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减低,肝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且伴有门脉高压征。

    2.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黄疸,肝质硬,脾大,伴门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降低。

    病原学诊断依据

    (一)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检测抗-HAV-IgM阳性时,判断HAV重叠感染应慎重,须排除类风湿因子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

    (二)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③血清抗-HBcAg-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急性乙型肝炎诊断,须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

    慢性HBsAg携带者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三)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诊断: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或肝内HCV 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它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 RNA阳性。

    (四)丁型肝炎:急性HDV 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V-IgM阳性,抗-HDV-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Ag、HDV RNA阳性。

    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HDV RNA和(或)HDAg阳性,或抗-HD-IgM和抗-HD-IgG高滴度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HDAg阳性。

    慢性丁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IgG持续高滴度,HDV RNA持续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HDAg阳性,且HBV M阳性。

    (五)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转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大于l:20或斑点杂交法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和(或)粪便HEV RNA阳性。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中毒性肝炎。

    2.胆囊炎。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钩端螺旋体病。

    5.流行性出血热。

    6.脂肪肝。

    7.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

    8.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

    六、治疗原则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各型肝炎治疗方法如下。

    1.急性肝炎:本病为一种自限性疾病,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

    2.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疗方法,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可能起一定作用。

    ⑴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一磷酸阿糖腺苷(Ara-AMP)、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磷甲酸钠(foscarnet)、叠氮脱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儿茶素(cyanidanol-3)、利已韦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扰素诱导剂----聚胞嘧啶核苷酸(简称聚肌胞,即polyl:C)等。其中以干扰素和阿糖腺苷、干扰素和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先后使用对消除HBV复制标志较为有效。

    ⑵免疫调节剂:①免疫抑制疗法: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琥珀酰氢可的松等)、强力新、秋水仙碱、硫唑嘌噙等。②免疫促进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致使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肝细胞坏死。如能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病毒有可能得以清除,从而使疾病恢复。试用的药物有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猪苓多糖、香菇菌多糖、云芝胞内多糖及白细胞介素-Ⅱ等。免疫核糖核酸系从HBsAg免疫的动物脾及淋巴结提取而得,具有免疫生物活性。

    ⑶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慢性肝炎患者可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B1、C、K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对促进肝细胞的修复有一定作用。1、6-二磷酸果糖(FDP)为高能量细胞促进剂,它与肝细胞膜表面接触后,产生二磷酸果糖激酶,后者能促进细胞内ATP合成增加,使细胞的钠泵作用加强,有利于细胞内外钾、钠离子的交换,从而使肝细胞混浊肿胀、水肿样病变得以修复,肝细胞功能亦随之恢复。用法:每日1次,每次5~10g加于5%葡萄糖液或缓冲液100ml内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本品适用或缓冲液100ml内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本品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慢活肝伴有黄疸的病人。阿卡明(aicamin)可改善肝脏的蛋白、脂肪和糖代谢,对降低转氨酶亦有一定作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口服0.1~0.2g,2~3个月为一疗程。

    中草药及其制剂对改善肝细胞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一定作用。常用者有五味子单体合成剂---联苯双脂、垂盆草、鸡骨草、葫芦素片、水飞蓟(益肝灵)、齐墩果酸片、甘草甜素片、黄芩甙、茵栀黄、青叶胆、螃蜞菊、肝炎灵(山豆根)、苦参片、黄芪、丹参、护肝片等,其中以联苯双脂、精制垂盆草、肝炎灵等降酶效果最明显,但停药后部分病人的酶值又复升高,以上药物的作用机理尚在深入研究中。

    3.重症肝炎的治疗:急性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满意的特殊治疗,故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很有必要。

    ⑴一般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交叉及继发感染,对意识障碍病人应注意皮肤、口腔护理,避免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病室内定时作紫外线消毒,工作人员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对长期静脉输液及保留导尿管者应防止继发感染。饮食以清淡低脂流质为主,对昏迷病人应予鼻饲,每次鼻饲前应抽胃内容物,注意有无出血。有肝昏迷前期症状者不能食高蛋白饮食。有腹水患者宜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补液量应适当限制。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3ml肌内注射,每周1次,或口服卡那霉素1.0g,每日2次,以控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⑵抗病毒药物应用:急性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患者,使用磷甲酸钠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⑶免疫调节剂的应用: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从国内资料看来,对早期患者免疫学检查证明有较强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者,用激素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疗效。可选用琥珀酰氢化可的松300~500mg加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5~7天为一疗程。②胸腺肽治疗:胸腺肽剂量为20mg加于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转逐渐减为隔日1次至每周1次。③强力宁: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临床已应用于重症肝炎的治疗方法为强力宁160~240mg加于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待病情好转逐渐减量至80~120mg/日。

    ⑷活跃微循环的药物治疗:文献报道莨菪类药物和小剂量肝素、丹参等,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东莨菪碱剂量为0.6~1.2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4.肝昏迷的治疗:由血氨增高引起肝昏迷者应用谷氨酸类、乙酰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乙酰谷酰胺通过血脑屏障,分解为谷氨酸及γ-氨基正丁酸,有降低脑内氨的作用。由胺类物质(如苯乙醇胺、苯丙氨酸、β-羟酪胺等)代谢障碍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者可用左旋多巴治疗,左旋多巴能与上述胺类物质相拮抗而解除神经传递的障碍,使正常功能恢复。左旋多巴剂量为每次100~150mg,加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应用本品时可发生短暂高血压现象,故有脑水肿者不宜应用。重症肝炎肝昏迷时常有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可从正常时的3~3.5下降至2以下。应用支链氨基酸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可获一定效果。此外,应用血液交换、体外肝灌流、吸附剂灌流及血液透析或滤过等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能暂时使患者意识清醒,但不能提高本病存活率。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可促进氨基酸透过细胞膜及促进蛋白分解,有助于改变和维持支/芳比值,改善肝性脑病。剂量为每日胰高糖素1~2mg、正规胰岛素6~12U,加于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2~3周为一疗程。疗程中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等。

    5.其他:重症肝炎患者常并发出血、感染、脑水肿、肾功能衰竭和电解质紊乱等,必须加以及时处理。由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所致的出血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400U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周3~4次,并用维生素K120~30m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对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如胆道、腹腔、泌尿道、肠道、肺部感染等,可根据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无肾功能损害等选用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以及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肝昏迷伴脑水肿、脑疝的治疗,可给20%甘露醇250ml于30分钟内快速静滴,亦可加用利尿剂。肝肾综合征可给多巴胺扩张肾动脉,也可用较大剂量利尿剂(速尿、丁胺脲等),同时禁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

    三、治愈好转标准

    (一)急性肝炎及淤胆型肝炎

    1.临床治愈标准:主要症状消失;肿大的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

    2.治愈标准:临床治愈标准各项随诊1年无异常改变,且病原学及现症感染血清学检查阴性。

    (二)慢性肝炎

    1.好转标准: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且无明显叩痛及压痛;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

    2.基本治愈标准: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或回缩,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正常;且上述各项保持稳定l年以上。

    3.治愈标准:达到基本治愈标准,且停止治疗1年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仍为阴性。

    七、预防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

    对与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触的易感人群,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相当保护作用,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应在接触后7天内注射)。剂量为0.02~0.05ml/kg,肌内注射。甲型肝炎疫苗(甲肝疫苗)已在不少国家研制成功,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乙肝疫苗使用方法:新生儿出生当天、生后1个月与6个月各肌内注射10~30μg。成人剂量为第一次20~30μg,以后1、3、6月各肌内注射20~30μg,首次注射1年后加强接种1次,剂量为20~30μg。HBIg用法为新生儿出生2~12小时内肌内注射高滴度(>1:100,000)HBIg1ml,以后在3个月和6个月时各注射1次,剂量同上。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包虫病 下一疾病:白喉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