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甲状腺癌(carcinoma of thyroid)系甲状腺恶性肿瘤,常见的有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4种,以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最常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60%~75%。乳头状腺癌恶性低,局部淋巴结复发率高,可反复手术,正确治疗10年存活率达80%。
甲状腺癌大约占所有癌症的1%,在地方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甲状腺癌特别是低分化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很高。以女性发病较多,男女之比1:2.58,以年龄计,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可发生,但与一般癌肿好发于老年人的特点不同,甲状腺癌较多发生于青壮年,其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左右。
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年龄分布亦异,在甲状腺恶性肿瘤中,腺癌占绝大多数,而源自甲状腺间质的恶性肿瘤仅占1%。乳头状腺癌分布最广,可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至百岁老人,滤泡状癌多见于20~100岁,髓样癌多见于40~80岁,未分化癌多见于40~90岁。
具体确切的病因目前尚难肯定,但从流行病学调查、肿瘤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甲状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放射性损伤:用X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能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②碘和TSH摄碘:过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长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状腺增生,形成结节和癌变;③其他甲状腺病变:临床上有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某些毒性甲状腺肿发生癌变的报道,但这些甲状腺病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尚难肯定;④遗传因素:约5%~10%甲状腺髓样癌有明显的家族史,而且往往合并有嗜铬细胞瘤等,推测这类癌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遗传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由于甲状腺癌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和生物学特性,其临床表现也因此各不相同。它可与多发性甲状腺结节同时存在,多数无症状,偶发现颈前区有一结节或肿块,有的肿块已存在多年而在近期才迅速增大或发生转移。有的患者长期来无不适主拆,到后期出现颈淋巴结转移、病理性骨折、声音嘶哑、呼吸障碍、吞咽困难甚至Horner综合征才引起注意。局部体征也不尽相同,有呈甲状腺不对称结节或肿块,肿块或在腺体内,随吞咽而上下活动。待周围组织或气管受侵时,肿块即固定。
1.乳头状癌:是一种分化好的甲状腺癌,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总数的3/4;病灶一般为单发,体积大小不等,最小的直径在0.5cm以下,称之微癌;直径在1cm以下的称之为隐癌,大的病灶直径可大于10cm。小的肿瘤常常是实质性病灶,而大的肿瘤往往伴有囊性变。囊变者可见囊壁有葡萄簇样结节突出囊腔,腔内存有陈旧性血水。该型癌肿一般无包膜,仅5%有不完整包膜。在显微镜下有些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乳头大小不等,长短不一,常见三级以上分支,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囊,细胞大小均匀;核小、分裂少见。乳头状癌常伴有滤泡状癌的成分,但肿瘤的命名仍为乳头状癌,而不称为滤泡状癌或者混合型。如果乳头状癌中含有未分化癌的成分,而命名应为未分化癌,也意味着这一种未分化癌可能是乳头状癌的进一步恶化。有时肿块很小,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被发现。本癌恶性度较低,10年存活率可达88%。乳头状癌在临床上常有甲状腺区孤立性结节,直径多在lcm以上。隐伏性癌多见于尸检,或在已发生颈区淋巴结转移时发现肿块。
2.滤泡状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15%,肉眼检查时看到滤泡状癌是一种实质的具有包膜的肿瘤,包膜上常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较小的癌肿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切面呈红褐色,常可见到纤维化,钙化出血和坏死。组织学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所构成。分化良好者,滤泡结构较典型,细胞异型性亦较小。这时与腺瘤不易区别,需依靠包膜或血管浸润来确定病理诊断。分化不良者滤泡结构较少,细胞异型较大,核分裂像亦多见,可呈条索状实性的巢状排列。有时癌细胞穿出包膜进入多处静脉中形成癌栓,常常成为远处转移的起点,所以滤泡状癌多见于血道转移,文献报道占19%~25%。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相类似,但癌块一般较大,较少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较多远处转移。少数滤泡状癌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以出现呼吸道阻塞等症状。
3.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总数的3%~10%,瘤体一般呈圆型或卵圆型,边界清楚,质硬或呈不规则形,伴周围甲状腺实质浸润,切面灰白色或淡红色,可伴有出血坏死及钙化,肿瘤直径平均约2~3cm。显微镜下癌细胞呈卵圆型,多边形或梭形,核分裂少至中等;细胞排列呈巢状束带状或腺腔状。间质中含有数量不等的淀粉样物,癌细胞多时,淀粉样物较少,反之淀粉样物就多;转移灶中也如此。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中度恶性的癌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是散发性,约10%为家族性。临床上除了和其他甲状腺癌一样有甲状腺肿块和颈淋巴结转移外,还有其特有的症状。约30%患者有慢性腹泻史并伴有面部潮红似类癌综合症,或Cushing代谢综合症,与肿瘤细胞产物有关。
家族性髓样癌的特征如下:①发病年龄较轻,诊断时平均年龄33岁,散发性髓样癌诊断时平均年龄超过55岁。②均为双侧性癌腺叶和多中心病变,肿瘤分布和形态不对称,可能一侧有巨大肿物而对侧仅有组织学征象,但无一例外地均为双侧病变。散发性者多为单侧肿物。③家族性髓样癌癌块较小,由于筛查,也有隐性发现。散发性者癌块直径多超过4cm。④家族性者较少见淋巴转移,远处转移更少见,可能因发现较早之故。⑤家族性髓样癌多位于滤泡旁细胞集中处,即腺叶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⑥家族性髓样癌常伴有嗜铬细胞瘤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4.甲状腺未分化癌:系高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5%~10%,好发于老年人。未分化癌生长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围组织。肉眼观癌肿无包膜,切面呈肉色,苍白,并有出血、坏死,组织学检查未分化癌可分为棱型细胞型及小细胞型两种。主要表现为颈前区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常伴有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和颈区疼痛等症状。颈旁常伴有肿大淋巴结,血道转移亦较常见。
三、医技检查
1.放射性核素检查(用131碘甲状腺扫描,甲状腺结节四项)。
2.X线检查,颈部软组织正侧位片。
3.甲状腺B超检查。
4.CT检查。
5.化验检查: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降钙素,血清组织胺酶测定。
6.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7.间接喉镜、纤维喉镜、气管镜。
四、诊断依据
甲状腺癌的诊断贵在早期。凡发现孤立性甲状腺结节,临床上都要排除甲状腺癌的可能。如结节坚硬而不平整,伴颈淋巴结肿大、喉返神经麻痹或以往有颈部反射史者,癌肿的可能性很大。同样,如在甲状腺的多发性结节中发现一个结节特别突出而且较硬,也应疑有甲状腺癌的可能。此外,如甲状腺本身出现不对称的肿大或硬结,且增大迅速,或已固定,都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在诊断时,不要过分依赖肿块表面不平和质地坚硬作为甲状腺癌的特征。有些甲状腺癌的肿块可以很柔软,光滑,活动度也大,这在乳头状腺癌中並不少见。相反,钙化严重的甲状腺癌瘤、结节性甲状腺以及硬化性甲状腺炎质地较硬,表面有颗粒感,易误诊为甲状腺癌。
131碘或99mTc甲状腺扫描只能反映出结节的形态及其摄取同位素功能,不能确定其性质。但从临床资料表明,在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和冷结节的扫描图像中,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循序依次递增。扫描可检出0.5cm以上的结节,如其丧失摄取同位素的功能,可无考虑为甲状腺癌(应经超声检查排除囊肿的存在),但要注意甲状腺癌並非都表现为冷结节。此外,同位素分布的缺损与肿瘤的大小有关,有时功能减损的肿瘤图像可被正常甲状腺组织所掩盖。少数甲状腺癌显示为热结节。
个别病人所患的甲状腺癌恶性度较高,首先表现为转移癌而肿大的颈淋巴结,原发甲状腺癌反而未被病人察觉,一般说来,甲状腺单发结节较多发结节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更有可能为恶性。病人有下列表现者应警惕癌性结节的可能。
1.在地方性甲状腺肿非流行区,14岁以下儿童的甲状腺单个结节,其中10%~50%是恶性,但都是分化好的甲状腺癌。
2.成年男性甲状腺内的单发结节,生长较快,侵犯喉返神经时伴有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3.多年存在的甲状腺结节,短期内明显增大;滨海居住的患者,单发结节为癌的机会远比来自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的患者为高;儿童期头颈部曾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甲状腺单个结节更可疑。
4.查体结节质地坚硬,高低不平,活动度差,有时不随吞咽上下移动。个别病例先出现颈侧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声带麻痹。
5.核素扫描为“温结节”,囊性者为“冷结节”,颈部CT检查,可见实质性结节或囊性结节。
6.X线颈部摄片示甲状腺内的钙化阴影为云雾状或颗粒状。边界不规则,甲状腺癌导致的气管狭窄常常是左右径,前后径可以正常,亦可显示气管受压(或)移位、钙化灶。
7.颈部CT检查,可显示甲状腺内实质性或囊性结节,颈淋巴结肿大与气管被压等情况。
8.B超检查呈实性或囊实性,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和不规则。
9.组织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协助诊断,穿刺可发现肿瘤细胞,对囊性肿物抽出液可能逐渐变为暗红色,这是甲状腺乳头腺癌转移灶的一种特征,颈侧肿大淋巴结或甲状腺探查病理活检可证实诊断。
10.甲状腺髓样癌血清降钙素明显高于正常(正常值22~65pmol/L),亦可通过给钙或五肽胃沁素刺激试验做出诊断
11.病理切片检查确诊。
五、治疗原则
(一)外科治疗
1.对可疑甲状腺癌性结节的处理:比较合理的方案是进行筛选,对所有甲状腺结节常规做131碘扫描。除了131碘扫描显示为功能性或炎性结节外,都采用了手术探查。尤其有下列情况者更应早期手术治疗。
⑴不除外癌性结节。
⑵直径大于3~5cm囊性结节,或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或2~3次穿刺后不消失者。
⑶超声检查为实质性肿物。对单发结节的术式选择,由于单发结节癌的发生率高,可达5%~35%,至今又无可靠方法判断,甚至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也有个别漏诊者,而且单纯结节摘除后,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16.7%。因此,我们常规对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囊实性结节及囊性结节>4cm者均行患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术中未发现淋巴结肿大者,不予颈清术。
2.对已确诊为甲状腺癌者的处理,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情况,癌肿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
⑴乳头状癌:临床上具有恶性程度低,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等特点,所以手术治疗必须考虑以上这些因素。如果癌肿局限在一侧的腺体内,可将患侧腺体连同峡部全部切除,同时行对侧腺体大部切除。但如果癌肿已侵及左右两叶,则需将两侧腺体连同峡部全部切除。手术后5年治愈率可达80%以上。临床实践证明,对没有颈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腺癌不需同时清除患侧颈淋巴结,预防性颈淋巴结清除不能提高治愈率。但应强调术后随访有重要性,然而对边远山区或农村的患者缺乏随访条件应区别对待。对颈部有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包括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国内外的方案都是一致的。
⑵滤泡状腺癌:虽是低度恶性甲状腺癌,但它的转移方式主要是血道转移,淋巴结转移约占20%,临床上无颈部淋巴结肿大者,一般不作预防性颈清扫术。有颈淋巴结转移者不一定同时有血道转移,所以治疗性颈清扫术还是必要的。
⑶髓样癌:恶性程度中等,常沿淋巴道及血道转移,一旦颈部淋巴结转移,即可较快浸润到包膜外,累及周围组织,所以确诊后不管临床能否扪及肿大淋巴结,一律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伴有嗜铬细胞瘤者,在甲状腺手术以前首先要处理嗜铬细胞瘤,否则术中会激发高血压,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⑷未分化癌:由于本病病程短,进展快,首诊时大多数已失去根治机会,预后恶劣,不宜手术治疗或仅能做活检以明确诊断。但偶尔有病灶较小,适宜手术的还应积极争取作根治性手术。
(二)化学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对化疗反应差,仅有选择的和其他治疗方法联用于一些晚期局部无法切除或远处转移的病人。以阿霉素最有效,反应率可达30%~45%,可延长生命,甚至在癌灶无缩小时长期生存。相比而言,未分化癌对化疗则较敏感,多采用联合化疗,常用药物,阿霉素(ADM)环磷酰胺(CTX),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硷(VCR),如COA方案CTX0.8d1VCRl.4mg/m2d1d8,ADM30~40mg/m2dl。每2l天l周期。
(三)内分泌治疗
甲状腺素能抑制TSH分泌,从而对甲状腺组织的增生和分化好的癌有抑制作用,对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上述类型甲状腺癌手术后常规给预抑制TSH剂量甲状腺素,对预防癌有复发和转移灶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但对未分化癌无效。国内一般每天用干燥甲状腺片80~120mg,以维持高水准的甲状腺激素的水平。
(四)放射治疗
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几乎与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成正比,分化越好,敏感性越差,分化越差,敏感性越高。因此,未分化癌的治疗主要是放射治疗。甲状腺癌有一定吸碘能力。
六、预后
在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的预后总的说来是好的,不少甲状腺癌已有转移,但病人仍能存活十余年。
涉及预后的因素很多,诸如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变的范围、转移情况和手术方式等,其中以病理类型最为重要。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患者,95%可以较长期存活,特别是乳头状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倾向良好,预后最好,但少数也可间变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预后最差,病人往往在半年内死亡。肿瘤体积越大,浸润的机会越多,其预后也越差。据有关统计学资料,有无淋巴结转移並不影响病人的生存率,原发肿瘤未获控制或出现局部复发可致死亡率增高,肿瘤直接蔓延或浸润的程度比淋巴转移更具有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