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出现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原肺功能正常,因突发原因,使呼吸功能突然衰竭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后者是原有慢阻肺病的基础上发生,早期机体尚能代偿适应。并发呼吸道感染时,呼吸功能障碍加重,出现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即为失代偿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⑴多有支气管、肺、胸膜、肺血管、心脏、神经肌肉或严重器质性疾病史。除原发病症状外主要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急促、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还可有消化道出血。
⑵体格检查:可有紫绀、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2.并发症:呼吸衰竭为上述病因中各疾病的并发症,并非单独一个病,并发症因病因不同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疾病。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
2.肺功能检查。
3.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发现。
四、诊断依据
1.病因:如气道阻塞性疾病、肺实质浸润、肺水肿、肺血管病、胸廓及胸膜疾病、麻醉药过量、神经肌肉疾病或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临床表现:有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并发肺性脑病时,出现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扑翼震颤等。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3.血气分析:海平面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02)<8.0kPa(6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02)>6.7kPa(50mmHg)(Ⅱ型呼衰)或Pa02<8.0kPa,PaC02≤正常值(Ⅰ型呼衰)。
4.诊断:主要诊断依据,急性的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慢性的多继发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结合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有助于诊断。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支气管的炎症、痉挛、异物、肿瘤、纤维化短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和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滨留,引起呼吸衰竭。
2.肺组织病变:肺泡和肺间质的各种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性肺纤维化、肺水肿、肺尘埃沉着病等,均可导致肺泡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减少府性减低、通气航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满留,引起呼吸衰竭。
3.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血管炎等使肺毛细血管灌注减少,通气/航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dK未经过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导致呼吸衰竭。
4.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脊柱畸形、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肥厚粘连、严重的自发件或外伤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均可影响胸廓活动利胸胖内负比,使肺脏扩张受限,造成迫气不足和吸入气体分布小均,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呼吸良竭。
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及镇静催眠药中毒,均可抑制呼吸中枢;脊髓嫡变、助间神经炎、重症肌无力以及钾代谢紊乱等,均可累及呼吸肌功能,造成呼吸肌无力、麻痹,呼吸动力下降而肺通气不足。
六、治疗原则
1.病情较轻可在门诊治疗,严重者宜住院治疗,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去除诱发因素。
2.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量,可给于解除支气管痉挛、祛痰药物如沙丁胺醇(舒喘灵)、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乙酰半光氨酸(痰易净)、盐酸溴己新(必嗽平)等药物。必有时可用尼可刹米、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
3.纠正低氧血症,可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缺氧和伴有二氧化碳潴留PaO2<7.32Kpa(55mmHg),PaCO2明显增高或有严重意识障碍,出现肺性脑病时应使用机械通气以改善低氧血症。
4.治疗酸碱失衡、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七、预防
1.减少能量消耗:解除支气管痉挛,消除支气管黏膜水肿,减少支气管分泌物,排除顽痰,降低气道阻力,减少能量消耗。
2.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强营养提高糖、蛋白及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复合氨基鼓、血浆、白蛋白。
3.坚持每天作呼吸体操,增强呼吸肌的活动功能。
4.使用体外膈肌起博器:呼吸肌疲劳时,可以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器,改善肺泡通气,锻炼膈肌,增强膈肌的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