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风湿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疾病名称:系统性红斑狼疮
其他名称:SLE
疾病编码:ICD-9:710.001 ICD-10:M32.901
所属部位:全身,
所属科室:风湿免疫科,中医科,中医内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12-06-08

一、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近年来随着对此病认识的提高,更由于免疫技术检测的不断改进,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见增多,有些病症病人除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外,有时亦可自行缓解。有些病人呈“一过性”发作,经过数月的短暂病程后可完全消失。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其发病率随地区、种族、性别、年龄而有差异。性别方面,女性显著较男性为多,育龄年龄男女之比约为1:8~9,老年人与幼儿男女比约为1:22~23。发病年龄以育壮年为多,尤以20~40岁发病者约占半数。发病年龄越小,其亲族患病体会越大。

    本病发病病因尚未确定,该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本病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24%~57%,而双卵双胎为3%~9%。②内分泌因素:本病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多在生育期发病,故认为雌激素与本病发生有关。③感染因素:其发病可能与某些病毒(特别慢病毒)感染有关。患者血清对病毒滴度增高,尤其对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型、EB病毒、风疹病毒和黏病毒等。④物理因素:紫外线能诱发皮损或使原有皮损加剧,少数病例且可诱发或加重系统性病变,有些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曝晒后可演变为系统型,由慢性型演变成急性型。⑤药物因素: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盐酸肼酞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因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在应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⑥免疫异常:具有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各种诱因的作用下,机体的免疫稳定机能紊乱。当遗传因素强时,弱的外界刺激即可引起发病。机体的免疫稳定紊乱导致免疫系统的调节缺陷,发生抑制性T细胞丧失,不仅在数量上,且功能亦减低,使其不能调节有潜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从而使大量自身抗体形成而致病。

    该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结缔组织的黏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①皮肤的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上部有嗜色素细胞增加,并有纤维蛋白样变性,管壁常有血管炎性变化等。②肌肉以横纹肌常遭累及,有时可见肌纤维萎缩或透明变性。③肾脏中主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局灶性坏死,往往呈灶性。晚期病例肾小球纤维组织增多,甚或与囊壁粘连而纤维化。④心脏的心包结缔组织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伴淋巴细胞等浸润,心肌炎变化与横纹肌相似。心内膜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疣状心内膜炎,累及瓣膜结缔与乳头肌等粘连可影响瓣膜功能。⑤肺病变初起为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后波及间质和实质,伴有淋厂细胞和浆细胞浸润。⑥神经系统可见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和淋巴细胞等浸润,有广泛的微血栓和局限性软化灶等。⑦脾有包膜纤维增厚,滤泡增生,红髓中浆细胞增多,中心动脉出现特殊纤维化,周围出现又厚双密的同心状胶原纤维硬化环,称为“洋葱脾”。

    二、临床表现

    1.盘状红斑狼疮(DLE):男女比为1:2,起病年龄以30余岁为多。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发生在面部、耳、头皮等部位,绿豆至黄豆大,上覆黏液性鳞屑,以后逐渐向外围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色素增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有毛细血管扩张,鳞屑下有角质栓和扩大毛孔,伴不同程度瘙痒和烧灼感。新损害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增加,疏散分布或融合片,二侧颧颊和鼻梁间的损害连接成蝶翼形。3%病例有黏膜损害,主要在唇,其次为颊、舌、腭部,呈灰白色小片糜烂、结痂、绕以紫红色晕。病程慢性,陈旧损害中央萎缩,有时伴着色斑点,较四周低洼。头皮上的萎缩常更显著,失去头发,称假性斑秃。盘状损害有时可在曝晒太阳或劳累后加剧。约5%可转变成系统型,偶见发展鳞状细胞癌。倘皮肤损害局限在颈部以上称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此外尚可累及上胸、臂、手足背和足跟等部位称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其中约1/5病例显系统型,损害肥厚或疣状的称肥厚性或疣状盘状红斑狼疮。

    2.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男与女之比约为1:2.5。以30余岁发病为多,损害在颊、鼻、耳轮、上胸、肩、背、上臂外侧、前臂伸面、手和指背,腰以下罕见。偶或唇和颊黏膜累及。基本损害呈水肿性红斑,以后有两种表现,一种向周围扩大,呈环状,弧状,邻近的融合成多环状或脑回状,鲜红色,边缘水肿隆起,内侧缘复细小鳞屑,外绕红晕,中央消退,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或呈离心性环,环中央消退后又起新环,这类称环形红斑型。另一种扩大成形状不规则斑片、上覆鳞屑似银屑病样或糖疹样,这类称红斑、丘疹鳞屑型,未见有毛囊性栓塞和黏着性鳞屑,大部分患者呈现一种类型,但亦有两型同时存在;损害持续数周或数月后消退,不遗留疤痕,以后可在原位或他处复发;此外尚可有光敏感(27%)、雷诺现象(20%)和狼疮发(3%)。系统性症状可有关节痛或关节炎(67%)、发热(17%)、肌痛(20%)、浆膜炎(7%)、肾病变少且轻,心和神经系统累及罕见。

    3.深部红斑狼疮(LEP):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属中间类型,以累及女性为主,男与女之比为1:3~1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在真皮深层和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颊、臀和臂部常见,小腿和胸部其次,曾见发生于乳房,一侧发生或两侧分布,数目不定,大小不等,小者如蚕豆,大者直径可达10cm,边缘清楚,呈皮色或淡红色,质坚实,无移动性,少数有疼痛、呈针刺样或钻痛和触痛,可有短期不规则发热和关节疼痛。经过缓慢,有的结节持续不变,而在其他部位发生新损害,有的结节逐渐扩大,或邻近结节融合形成斑块。有的结吸收而其上表现塌陷,或坏死而后成萎缩性瘢痕,有的萎缩边缘呈堤状隆起,或坏死结痂演变成DLE损害。

    4.系统型红斑狼疮(SEL):本病累及男女之比为1:7~9,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幼儿或老人亦可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和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如下:

    ⑴皮疹:约80%~85%患者有皮疹,其中具有典型皮疹者占43%,损害为多形性,以水肿性红斑最常见,绿豆至黄豆大,发生在颧颊经鼻梁可融合成蝶翼状。前额、耳垂亦可累及,此外肩胛、上臂、四支大关节伸面、手背、指(趾)节伸面、甲击、指(趾)端和屈面,常蹠部也可发生。颜面蝶形红斑,甲周红斑和指(趾)甲远端下红斑具有特征性,常出现较早,前者是诊断本病的一大症状。另一种损害为斑丘疹,有痒与痛感,可局限性或泛发性,有时呈丘疹或毛囊性丘疹,有时于颜面和其他暴露部位出现水疱、大疱和血疱,大都发生在原有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疱液初起清澈,以后变混浊,亦可血性,疱壁紧张,日光曝晒常是促发因素,疱破后形成糜烂、溃疡、结痂以及疤痕形成。上述红斑等损害消退后,由于基底膜的变化,发生表皮营养障碍,可出现表皮萎缩、色素沉着和角化过度。有时可见瘀点和瘀斑,是由于长时间期应用大量皮质类固醇出现紫癜或血小板减少或皮肤细小的坏死性血管炎引起。有时有结节(约10%),是由于血栓性血管造成,可发和指(趾)坏疽,重者手、足背亦累及,但罕见,可由于末梢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或冷球蛋白血症等引起,常与网状青斑并发。有时呈多形红斑,特别在寒冷季节容易发生。有时出现荨麻疹样损害,带水肿性,红斑上有点状出血或血性水疱混合存在,损害持续不瘙痒,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产生的。尚可见红斑肢痛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者由于大量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免疫作用损伤释放出凝血物质所致,在终末期多见。其他有杵状指、泽和油腻,呈枯黄状,易折断脱落,长短渗差;在缓解期毛发可再生。约1/3患者有光敏现象和皮下钙质沉积。

    黏膜损害累及唇、颊、硬腭、齿龈、舌和鼻腔,约占20%,呈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红斑,或弥漫性潮红,其上可见点状出血、糜烂、少数尚有水疱和溃疡等。

    ⑵发热:约占92%以上,各种热型都可见到,长期低热较多见。

    ⑶骨关节:90%以上病例有关节疼痛,有时周围软组织肿胀,有时像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且可呈现红肿热痛;或表现为慢性进行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指趾关节似类风湿性关节炎。5%~10%病例髋、肩和膝等关节可发生无菌性缺血性骨坏死,股骨头最常累及,其次肱骨头、胫骨头等,单侧或两侧受累。

    ⑷肾脏:约75%病例受累,经肾穿刺活检有肾损害者占80%~90%,尸检发现率几乎达100%,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肾炎时尿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蛋白质。肾功能测定早期正常,逐渐进展,后者可出现尿毒症。

    ⑸心血管:约有50%~89%患者有心脏症状,心包炎最常见,以干性为多,为纤维素性心包炎,也可能积液,积液多时可见心包堵塞症状,如二层心包粘连,可使主包腔闭塞,造成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除心前区不适及气急外,最主要的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和心包磨擦音或心影增大,心音减弱,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率高,心包积液中可查见LE细胞。心肌炎常见,一般可有气短、心前区疼痛,心动过速,心音减弱,奔马率,心律失常,脉压小、继之出现心脏扩大,可导致心力衰竭。心电图可出现相应改变如低电压,ST段抬高,T波平坦或倒置,PR间期延长。心内膜炎:典型疣状心内膜炎(Libman-acks心内膜炎)常与心包炎并存,在生前较难做出诊断,主要是壁层心内膜受损症状不明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无创伤性显示瓣膜及形态的最佳方法。约50%病例可有动脉炎和静脉炎,比较常见的为锁骨下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少数可出现冠状动脉炎,常累及左前降支,临床上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较大的冠状动脉炎能导致心肌梗死。

    ⑹呼吸系统:在整个病程中,胸膜和肺受累分别为36%和7%,可发生胸膜炎,多为干性,也可为湿性,积液少量或中等量,两侧发生频率相仿,约1/3病例为双侧性。

    ⑺神经系统:往往在急性期或终末期出现症状,少数作为首发症状表现。可呈现为各种精神障碍如躁动、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也可以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常见的有颅压增高、脑膜炎、脑炎、脑血管意外、脊髓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出现相应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昏迷、偏瘫、截瘫,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颅神经亦可受累,常见的为Ⅲ、Ⅴ、Ⅵ、Ⅶ对神经,周围神经病变少见。

    ⑻消化系统:约40%病例有消化道症状,常见有食欲减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便血等。腹痛可能与腹膜炎、肠炎、肠系膜炎或腹膜后结缔组织病变有关。多为脐周隐痛,严重时类似外科急腹症。胃肠道病变主要是血管壁病变的结果。

    ⑼淋巴网状系统:约半数病人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腋下肿大为多见。肿大淋巴结一般无压痛,质软,有时肿大很明显,以致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或淋巴病瘤。病理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约1/3病人有肝肿大,极少引起黄疸和肝硬化。1/5病例有脾肿大。

    ⑽造血系统:贫血常见,大多数为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表面可有IgG抗体或补体;抗人球蛋白试验1/3~1/5病例阳性,可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贫血,抗体属湿型抗体,主要为IgG、偶或IgM,罕见IgA。白细胞减少,一般为粒细胞和/或淋巴细胞减少,活动期T、B淋巴细胞绝对数和相对数均下降而非活动期则下降不显著,T淋巴细胞下降程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平行。血小板减少,存活时间缩短,血小板表面存有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补体时可损伤血小板。

    ⑾眼:约20%~25%病人有眼底变化,包括眼底出血,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物有卵圆形的白色混浊物,是继发于小血管闭塞引起的视网膜神经变性灶,一般可逆。其他有玻璃体内出血、巩膜炎等。

    SLE可以和其他典型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叠,或先后发病。有报告与结缔组织近缘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白塞病重叠,还可以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症、桥本甲状腺炎、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等。

    三、医技检查

    1.血常规:大多数为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一般为粒细胞和(或)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

    2.血清白蛋白降低,α2和γ球蛋白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3.免疫球蛋白活动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为著,非活动期病例增多不明显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长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可阳性。

    4.类风湿因子约20%~40%病例阳性。

    5.梅毒生物学假阳性反应2%~15%阳性。

    6.抗心磷脂抗体IgG型的阳性率为64%,IgM型为56%,与患者血栓形成,皮肤血管炎,血小板减少,心肌梗死、中枢神经病变和习惯性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

    7.LE细胞:首先在骨髓中发现,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

    8.抗核抗体试验(ANA):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作为筛选性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约80%~95%病人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抗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在SLE中所见的有:①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②抗核蛋白(DNP)及组蛋白抗体;③抗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④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⑤抗核糖体ρ蛋白抗体;⑥其他抗体:抗Ku,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神经元抗体,抗层素和抗纤维结合蛋白抗体、抗Ⅶ型胶原抗体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等。

    9.狼疮带试验(LBT):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在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皮损处阳性率SLE为92%,DLE为90%,正常皮肤暴光处SLE为70%,非暴光处为50%,但不见于DLE正常皮肤,在慢性萎缩性或过度角化的皮损荧光带成团块状,新起的皮疹沉积如颗粒状或细线状,而在SLE正常皮肤呈点彩状,此免疫荧光带为Ig(主要为IgG、亦有IgM、IgA)与补体在真皮表皮连接处沉积造成。

    10.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T细胞亚群检测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病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自然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11.血清补体测定:约75%~90%SLE患者血清补体减少,尤其在活动期,以C3、C4为著,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不减少。

    12.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血清CIC在活动期增高。

    13.皮肤试验:采用自身或同种的白细胞进行皮试,75%SLE病例阳性。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做皮试,84%(21/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脱氧核糖核酸做皮试,48%(12/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组蛋白做皮试,92%(23/25)阳性。

    14.毛细血管镜检查:于SLE患者手指甲皱和舌尖微循环中可见多样形成的障碍,表现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张力较差,微血管扩张尤以静脉管扩张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现;②微血流障碍,如血色暗红,微血管袢顶瘀血,袢内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或瘀滞;③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

    15.血液流变学测定:呈显著异常,如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增加,这些提示血黏度的增加,血液流动性的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细胞压积普通稍低(贫血);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黏聚性增加,导致血流缓慢。

    四、诊断依据

    1.颊部皮疹。
 
    2.盘状红斑。
 
    3.光过敏。
 
    4.口腔溃疡。
 
    5.关节炎。
 
    6.浆膜炎:胸膜炎或(及)心包炎。
 
    7.肾功能异常:蛋白尿、尿中红细胞和(或)管型。
 
    8.神经系统异常:抽搐、精神异常。

    9.血液系统异常:溶血性贫血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检查异常:狼疮细胞阳性或抗DNA抗体增高或抗Sm抗体阳性。
 
    11.抗核抗体(ANA)效价增高。
   
    具备以上条件中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五、治疗原则

    1.局部疗法:①皮质类固醇的外用;②皮质类固醇如羟氢氟化泼尼松或醋酸氢化考的松混悬液,1~2周注射一次,可注射8~10次;③液体氮或CO2雪冷冻疗。

    2.内用疗法:①抗疟药如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稳定溶酶体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作用,口服开始剂量为0.25~0.5g/d,病情好转后减量;②酞咪呱啶酮,剂量为200~300mg/d;氯苯酚嗪;③中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大补阴丸或雷公藤制剂等。④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和深部狼疮可采用酞咪呱啶酮有一定疗效,氯喹、氯苯酚嗪或雷公藤制剂应用亦有效,无效病例可予皮质类固醇治疗。

    3.轻型病例:如仅有皮疹、低热或关节症状者只需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水杨酸类、吲哚美辛等,然该类药物有时可损伤肝细胞,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上升,对肾病患者需慎用。如皮疹明显可用抗疟药如氯喹,0.25~0.5g/d,也可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5~20mg/d,酞咪哌啶酮和六味地黄丸加减或雷公藤制剂等服用。

    4.重型病例

    ⑴皮质类固醇:是目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中的首选药物,可显著抑制炎症反应,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趋附,抑制其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各种酶的释放,具有抗增殖及免疫抑制作用,对淋巴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使NK细胞的数量以及IL-1和IL-2水平皆降低,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适应证为:①用于其他疗法治疗无效的轻型病例;②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关节痛、无力和(或)病变迅速累及浆膜、心、肺、肝、肾、造血器官和其他脏器组织者;③慢性病例如伴有明确的进行性内脏损害者。

    ⑵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两者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4mg,前者主要利用烃基与DNA结合,最明显的是减少抗DNA抗体,血中DNA-抗DNA复合物及其在肾脏中的沉积减少。硫唑嘌呤能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替了DNA的嘌呤基质,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其他有苯丁酸氮芥(2mg,每日2~3次),6巯基嘌呤(50mg,每日3次),氨甲喋呤(7.5~15mg,每周口服一次)等。这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甚至会骨髓抑制、胃肠道障碍和肝脏损害、易产生继发感染、长期应用可引起不育、畸胎,削弱免疫作用而发生癌肿。环磷酰胺可发生脱发和出血性膀胱炎,需谨慎使用。

    适应证为:①单位使用类固醇无效;②对长期大量皮质类固醇治疗不能耐受;③为了更有效地控制SLE中的某些病损;④在急性症状得到控制后为进一步减少激素维持量或更顺利地逐渐递减激素。常与皮质类固醇合用,例如治疗有肾损害的SLE,特别耐激素性肾炎,从临床应用和动物实验证明,环磷酰胺对狼疮性在肾功能、组织病理和病死率有一定疗效,又在大剂量皮质炎固醇不能控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急性狼疮性肺炎,亦可考虑并用此类药物,总的有效率约为30%~50%。

    ⑶免疫增强剂:企图使低下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如左旋咪唑、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⑷血浆交换疗法:其原理是企图除去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参与组织损伤非特异性炎症介质如补体、C-反应性蛋白、纤维蛋白原,并能改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一般在多脏器损害,激素效果不著、器质性脑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及活动性肾炎等重症病例进行。因作用短暂,仍需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⑸透析疗法与肾移植:晚期肾损害病例伴肾功能衰竭,如一般情况尚好,可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除去血中尿素氮及其他有害物质,以改善氮质血症等情况。

    ⑹中医中药:根据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本病可分成热毒炽盛、阴虚而虚、阴虚阳虚、毒邪攻心、肝郁血瘀等型施治。热毒炽盛型相当于急性和亚急性病例,治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阴虚血虚型相当于轻度活动病例,治以养阴补血,凉血解毒,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或大补阴丸。阴虚阳虚型见于肾病病例,治以滋阴壮阳,方用二仙汤和右归饮加减。毒邪攻心型见于心脏累及病例,治以养心安神,气血二补,方用养心汤加减。肝郁血瘀型见于肝脾肿大病例,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消遥散加减。

    近有人应用溴隐亭治疗SLE亦取得一定效果;对病情活动伴严重感染时,有人试用大剂量γ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曾获得良好的疗效。对无菌性股骨头坏死需要整形外科进行关节转换成形术或关节固定手术。

    六、预后

    本病SLE急性型起病急骤,出现高热、乏力、肌痛等全身症状,颜面红斑显著(有些可无皮疹)、伴有严重中毒症状,同时多种脏器受累,迅速发展,出现功能衰竭、预后差,目前临床已较少见;亚急性型起病缓慢,早期表现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可有发热、中等度全身症状,多种脏器受损,实验室检查异常,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慢性型指盘状损害,起病隐袭,病变主要局限于皮肤而累及内脏少,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血清病 下一疾病:硬皮病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