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由多种特异病毒侵犯中枢神统系统所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不同病毒所引起的临床表现无显著差异,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倦怠、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通常病程短而呈自限经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病原主要有:肠道病毒、疱疹病毒、黏液病毒、虫媒病毒等。病毒脑膜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粪-口传染,常在晚春和夏季时有流行倾向,各年龄组都有发病,多见于儿童。
1.病因:当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枢神经系统;亦可由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毒脑炎时,常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水肿、坏死等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当炎症波及脑膜时,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2.病理:侧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有炎症细胞浸润,伴有室管膜内层局灶性破坏的血管壁纤维化,以及纤维化的基底软脑膜室管膜下的星形细胞增多和增大。
二、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1.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2.神经精神症状
⑴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⑵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⑶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⑷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⑸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
3.伴随症状:病毒感染为全身性疾病,但各种病毒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如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时常出现细小的麻疹样皮疹或同时有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腮腺炎时腮腺肿大(亦可在腮腺肿大之前先有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周围出现疱疹。病程一般2周左右,多数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留有癫痫、视力、听力障碍、肢体瘫痪及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后遗症。
4.并发症
⑴本病夏秋季高发,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中年发病。儿童多见,成人也可罹患。多为急性起病,出现病毒感染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畏光、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以及脑膜刺激征如头痛、呕吐、轻度颈强和Kernig征等。患儿病程常超过1周,成年铺持续2周或更长。
⑵临床表现可因患者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种类及亚型的不同而异,如幼儿可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颈强较轻甚至缺如;手-足-口综合征常见于肠道疾病71型脑膜炎,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脑膜炎。
⑶CSF压力可能增高,细胞数增多达10~1000×106/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候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可轻度增高,糖水平正常。急性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咽拭子、粪便等分离病毒,PCR检查CSF病毒DNA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三、医技检查
1.脑脊液检查:当有上述临床表现而怀疑急性病毒性脑炎时应作腰椎穿刺,脑脊液送化验。可呈典型病毒性脑炎改变。
2.病原学诊断
⑴脑脊液送病毒分离;
⑵脑脊液细胞作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⑶血清学检查,其抗体滴定度在恢复期较急性期高出4倍以上方可诊断。也可测定脑脊液中的抗体。
3.脑电图:在病程早期脑电图己有明显的改变,虽然上述改变无特异性,但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预后的估计仍有一定的价值。
四、诊断依据
1.病初有发热及各种原发病(如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以及腮腺炎、疱疹、水痘等)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有明显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脑膜刺激征。
3.多无明显的脑实质局灶损害体征。
4.脑脊液绝大多数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数十至数百,少数可逾千。除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外,余均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少数可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多正常,免疫球蛋白多有异常。
5.可有原发病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有的体液及排泄物可分离出病毒。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中毒性痢疾:发病更急,一开始即有高热,抽搐发生较早,有些患者有脓血大便,如无大便,可用生理盐水灌肠后,留粪便标本镜检,可发现脓细胞。
2.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起病前身体健康欠佳,可能发现肺部结核病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脑脊液含糖量及氯化物降低,蛋白含量高,放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有时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菌。
3.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身体其他部分可同时存在化脓病灶或出血点。脑脊液混浊或脓性,白细胞数多在2×109/L以上,有大量脓细胞,涂片或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4.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多有接触腮腺炎患者的病史,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注意检查腮腺是否肿胀。临床上有先发生脑膜脑炎后出现腮腺肿大的,如腮腺肿胀不明显,可作血和尿淀粉酶测定。
5.脑型疟疾: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多有不规则畏寒、发热和出汗,脑脊液无显著变化,肝脾多肿大,血涂片可查见疟原虫。
6.其他病毒性脑炎:柯萨奇病毒(A9、B1-8)、埃可病毒(4、6、9)、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其他病毒引起的散发性脑炎,在临床上很难与乙脑鉴别,须依靠血清学检查与病毒分离。
六、治疗原则
病程中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要供给一定的水分、营养及电解质。对出现精神症状的病儿要防止发生意外。观察是否出现脑疝的先兆。
1.抗病毒治疗: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以下药物可以使用:碘甙(疱疹净)、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丙种球蛋白,其他如转移因子,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均可应用。
2.对症处理
⑴退热、止痉:高热可以引起抽痉。用物理降温或中、西药物退热。苯巴比妥或安定可预防或控制抽搐。
⑵减轻脑水肿:20%甘露醇。亦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3.抗菌药治疗:
⑴磺胺药:SMZ-TMP片剂口服,每次3片;或SMZ-TMP针剂肌注,每次1支,每日2次。用磺胺药应注意给予碳酸氢钠,输足量液体,保证尿量200~1500ml/日以上。重症患者及用药后出现血尿及肾功能不全,或对磺胺药产生过敏的患者,可改用下列药物。
⑵青霉素:宜大剂量,成人每天400~800万U。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
⑶氯霉素:成人每日2~3克,分4次口服或肌注,静注。疗程3~5天,应注意血象变化。
4.对症治疗:
⑴高热头痛,用物理降温或安乃近滴鼻。
⑵恶心呕吐,用新针疗法,或注射氯丙嗪、胃复安。
⑶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注;或10%水合氯醛灌肠,每次5~15m1。
5.其他:其他系统受累时,如心肌炎、肺炎等应及时处理。病后遗留的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药物及训练等方法治疗。
6.护理
⑴体温上升阶段:寒颤时注意保暖。
⑵发热持续阶段:应用退热药时注意补充水分。
⑶退热阶段: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受凉。
⑷注意口腔清洁和皮肤清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稀饭、面条、青菜汤等
7.治愈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
8.好转标准:症状及体征减轻,脑脊液改善。
七、预防
1.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为止。
2.注意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不不等、呼吸节律失常等征象。
3.消灭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4.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是10岁定期作乙脑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如有瘫痪可能给予按摩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