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窦性心律慢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常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应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呱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下壁心肌梗塞的早期)、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窦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1.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不低于50次/分,一般无症状。
2.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常可引起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晕厥等症状。
3.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P波速率低于每分种60PR间期大于0.12秒。
4.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P波是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P波顺序出现,P波在Ⅰ、Ⅱ、aVF、V3-V5导联中直立,在aVR导联中倒置②出现P波频率小于60次/分,一般在40~60次/分之间。③P-R间期大于0.12秒。窦性心动过缓时T波振幅常偏低,Q-T间期较一般为长,U波有时突出。④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征还表现在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三、医技检查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常同时伴随发生窦性心律不齐(即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秒)。
四、诊断依据
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低于60次/分,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五、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如因心率过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症状,可应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长期应用往往效果不确实,易发生严重副作用,故应考虑心脏起搏器。
1.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不低于50次/分,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且出现症状者可用提高心率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3.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且出现晕厥者可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原发病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6.用药原则
⑴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诱因后,症状可消失。
⑵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六、预防
该疾病常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它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应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呱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心率少于60次/分,既为窦性心动过缓,注意情绪上的变化最为重要。
发生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此时可能促发心室颤动。此时的心动过缓在急性心肌梗塞所并发的心律失常中,仅次于室性过早搏动。后下壁梗塞时的发生率比前壁梗塞时大3倍。窦性心动过缓最可能出现于梗塞发作后的最初数小时内(其发生率为40%)。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所发生的窦性心动过缓应予及时处理。
合理饮食:①饮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硬不消化及带刺激的食物。②吸烟饮酒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应戒烟忌酒。③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