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功能严重障碍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肝衰竭可并发于任何一种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变、肝癌、药物性肝病等,常是肝脏疾病的晚期阶段,临床表现凶险,救治十分棘手。当发展到IV度昏迷时,90%的患者将死亡。但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若能早期治疗,肝性脑病也有恢复的可能。肝衰竭在临床上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急性暴发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急性暴发性肝衰竭时肝细胞呈现大块坏死,病程在8周以内,死亡率达70%~90%,多死于胃肠道出血、感染性休克、肺炎、肺水肿、肺功能衰竭。慢性肝衰竭,为慢性活动性肝病,病程漫长,呈进行性发展,预后较差。慢性肝衰竭晚期也可出现急骤进展的急性肝衰竭,有人称之为慢性急性发作性肝衰竭。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⑴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初期有行为和性格改变,不能正确回答询问,辨向力和计算能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兴奋或嗜睡,出现扑击样震颤,脑电图异常,终至昏迷。
⑵黄疸。开始见尿色加深,很快出现皮肤、粘膜及巩膜的黄染,并迅速加深。因肝细胞大块坏死,肝脏可迅速缩小,在叩诊时肝浊音界缩小,B型超声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患者呼出气中有一种霉烂的臭味,即肝臭,其浓淡与肝细胞坏死的程度一致。
⑶出血。由于肝脏制造凝血因子功能障碍,内毒素血症激活凝血系统等因素,可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呕血、便血、衄血等。
⑷脑水肿、肺水肺。可能与不适当地大量补液、缺氧等有关,易造成脑疝、呼吸衰竭。
⑸腹水。门静脉高压、血浆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可使30%的患者出现少至中量的腹水。另外,还可出现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慢性肝衰竭发生在慢性活动性肝病的基础上,一般有原慢性肝病的各种表现,可逐渐发生肝功能衰竭。也可在病程中因某些损肝因素而突然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征象。
2.并发症:感染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症、感染及出血等。
三、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凡在肝病的基础上出现意识障碍,黄疸迅速加深,皮肤、黏膜、空腔脏器出血,肝脏急剧进行性缩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说明病情已处于肝性脑病阶段。胆碱脂酶降低,转氨酶升高或酶胆分离(SGPT下降而胆红素上升)现象以及脑电图所见等均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治疗原则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再恢复的可能,但相当数量的病人预后不良。病人应绝对卧床,避免并去除诱发肝昏迷的诱因,预防和控制感染,及时救治出血,加强对症支持疗法。有条件者应考虑肝脏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