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沉浮,林钧才早已看淡荣辱得失。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扎扎实实的建设,实现着周恩来总理“一定要把北京医院办好”的遗愿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荒唐十年结束了。
然而,荒唐丑剧余音不绝。
毛主席遗体保护组工作结束,林钧才由地下医院回到了地面。
林钧才离院期间,由董炳琨主持北京医院工作。此时,北京医院正在贯彻中央指示,清查和“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
卫生部领导亲自带人来到北京医院,调查后写了一个报告,意思是向各方面做了调查,林钧才同志工作一贯表现好,是个好同志,有过错误,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北京医院执行的是革命路线。
熟料,当林钧才1977年10月11日进行了“三大讲”之后,群众为他鼓了掌,卫生部领导却在全院大会上说:北京医院问题严重,“四人帮”是到这里来过的,是出了事的,北京医院的每一件事都能上纲上线。
全院干部群众愕然困惑,不知又出了什么大事。
卫生部领导要求在干部病房进行大揭发,大辩论,把清查的重点放在干部身上,特别是领导班子说错话做错事上。
林钧才又成了清查的重点。
北京医院到底出了些什么上纲上线的大事?据卫生部领导说,是执行“四人帮”迫害老干部的路线。
例如,把教育部长周荣鑫架着撵出院,不给老干部吃油条豆浆,不给服洛蛋白,病人还得到301医院去要。保健医生、护士和江青一起照像,这比写黑信还要黑。
还有,北京医院反对周总理。总理逝世,不让戴黑纱、开追悼会,黑板上还画着庆祝元旦的画。说林钧才在一个报告上删去了周总理关怀北京医院的一句话,并同江青秘谈过40分钟。听到粉碎“四人帮”,林钧才和董炳琨抱头大哭,眼都哭肿了……
这些道听途说、颠倒黑白的胡言乱语,竟然成了路线问题,成为清查北京医院的重型炮弹。
1977年12月3日,卫生部在首都体育场召开一万八千人大会,会上点了北京医院的名,要改组医院领导班子,把林钧才和董炳琨、耿德章调走。
北京医院工作瘫痪,人心涣散。
董炳琨表示:“现在帽子、棍子摆在面前,我要奋起自卫。”
林钧才也痛感“四人帮”虽被粉碎,其阴魂却萦绕未散,面对挑战,不能委屈求全。
北京医院的情况引起了中央注意。华国锋、李先念质问这位领导:北京医院出了什么问题,你调动他们的院长为什么不向中央报告?
卫生部领导立刻找林钧才和董炳琨谈话,表示道歉,改口说他们两人都是好同志,好干部,北京医院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华主席指示的,广大医护人员是好的,大多数人是抵制“四人帮”的。安抚他们顾全大局,安心工作,不要怕穿小鞋,要高姿态。
对于这个180度的大转弯,他解释说是自己方法太急,过粗。他说他过去一贯右,这次要想“左”一点。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正是他篡改了中央的清查指示。中央要求清查和“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而他在讲话中却有意去掉了“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八个字,说是为了便于发动群众。去掉了这个限制词,可不就人人事事都有牵连,都可上纲上线了!
他又解释,他认为北京医院是汪东兴领导的,在清查运动中汪东兴插了手。把北京医院同汪东兴挂起钩来,于是断定北京医院执行了迫害老干部的路线。
这个逻辑,与“四人帮”的整人哲学简直同出一炉。完全无视周总理亲自领导、关心北京医院,爱护老干部、保护老干部的事实。这不是无知,而是借清查之名落井下石。
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林钧才心中涌出莫名的悲凉。
总理去了,以后还有谁能象他那样领导管理北京医院?眼下又遇上这样的领导,北京医院还能够办好吗?
几经考虑,林钧才提出调动。得到答复,走是你的权利,但问题必须搞清楚,向全院有个交待。
就在这个时候,纪登奎副总理给林钧才打来电话:“老林,你的情况我们知道,中央领导同志要我告诉你,安心在北京医院工作。”
“理解”最有感召力。林钧才左思右想,最终决定留下来。
群众是公正的。加之又有一个同心同德、患难与共的班子。1979年1月,在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文件时,董炳琨、智军、吴蔚然、韩宗琦、耿德章都要求把他们对卫生部领导在三中全会上对北京医院错误发言的意见以简报的形式直报中央。
是他们和广大群众抵制了这次破坏性的大清查,保护了北京医院免遭覆辙。
当然,任何时候都会有小人以一己之私利趋炎附势,放暗箭、中伤人。
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好似变色龙,你得势时趋之若鹜,失了势便落井下石。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描画:“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对此,林钧才一笑置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不搞大批判、大字报、大鸣大放和群众运动。冰河初开,拨乱反正,这一切,为北京医院的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
根据北京医院的现状和发展设想,全面落实毛主席“应当开放”的指示和总理要求,卫生部党组于1981年8月13日批准了北京医院的报告:
“北京医院是中央保健医院,工作任务要以做好高级干部的医院保健为中心,努力办成一个综合性的、医教研结合的,有先进技术水平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医院。其任务一是高干保健医疗,二是普通门诊病房,三是教学和科研”。
林钧才认为,贯彻这一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以高干医疗保健为重点,以普通医疗为基础;用基础保证重点,以重点带动基础,两者不可偏废。这样做,自然也就解决了毛主席对北京医院的的批评——“医生多,病人少,专门的医生变成不专门,不多看各种各样的病,不好,要改进”。
此时的北京医院,批准的高干名单1051名,平均日门诊110人次,年出院466人。普通门诊日平均1400人次,出院病人年5900名。
迅猛增长的工作量,是在一座原设计为日门诊200人的门诊小楼内和372张普通病床上完成的。大脚穿小鞋,北京医院艰难地向前挪动。
1984年7月9日,国家计委、卫生部正式批准扩建北京医院病房大楼、门诊楼、医技楼和综合楼,共计639900平米,总投资4771万元。
建成后,医院总床位扩大到720张,普通病床与高干病床为6∶1,普通门诊扩大到每天2000人次。北京医院拥有了一个坚实的起飞基地。
几经沉浮,林钧才早已看淡荣辱得失。他没有止步。所谓委屈、荣耀,只是人生旅途的匆匆过客,真正有意义的惟有工作。
1980年,北京医院引进我国第一台CT。
1982年,北京医院成立临床检验中心,成为全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
建立以老年病为重点的老年医学研究所,建立各临床科实验室。
加强图书、病案情报资料工作,加快动物实验室的建设。
创办《老年医学杂志》,承担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接收国家进修生、研究生,办好卫生学校……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扎扎实实的建设,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封闭式单一高干保健状态,北京医院,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医教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医院。
林钧才心中阵阵快慰。
忍辱负重中,他实现了周恩来总理“一定要把北京医院办好”的遗愿。他没有辜负众多同志与群众的信任,新时期的北京医院必将拥有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