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又名Legg-Calve-Perthes病、扁平髋(coxa plana)等。多发生在3~10岁儿童,男性多见,单侧发病占80%~90%。
该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股骨头血供缺陷:Trurta等的研究发现,4~8岁的儿童只有一条血管供应股骨头的血液,即外骺动脉,来自干骺动脉的血供往往被骺板阻挡。而外骺动脉又极易受外旋肌群的压迫而中断血供。另外,儿童尤其是男童的股骨头内外血管吻合弓的变异很大,甚至缺如,也是造成股骨头缺血的一个原因。②关节腔内高压:凡是可引起髋关节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④创伤因素:有学者提出,由股骨上端多次反复的轻微损伤所致。⑤环境因素:包括围生期和出生后的生活条件。⑥内分泌因素。⑦遗传因素:但有关研究尚未找到遗传学证据。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早期仅髋部胀痛,逐渐加重,可向膝部放射。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可缓解。此时跌跤机会增加,也成为加重病理损害的不利因素。检查时以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明显,内收肌痉挛,4字试验阳性。症状重者可有疼痛性跛行。晚期由于股骨头、颈畸形,则发生短肢性跛行和重度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
2.并发症:可并发大转子上移、患肢短缩、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半脱位等。
三、医技检查
1.B型超声:早期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但并不能由此而作出诊断。如考虑到年龄因素,可利用B超随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核素骨显像:在缺血期,血流相见放射性浓聚稍低于健侧,峰时略延迟。当骨坏死已产生,在静态相中可见区域性放射性减低,较具特异性,其范围大小与骨骺受累的范围及最后结果有关。在修复期放射性渐增加,但在修复后期,骨显像的可靠性反而降低。用计算机将患、健侧股骨头放射性进行对比定量分析,如比值低于0.6则应认为是异常,其可靠性高于90%。
3.X线平片:与病理变化相对应,亦分为四期。I期:仅见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继之在股骨头前方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这一表现多在病后第4周始出现。Ⅱ期:股骨头骨骺发育障碍,较健侧小且密度较高。有小死骨形成。干骺端前半侧边缘不规则,有软骨下骨折征。股骨颈开始增宽和变短。Ⅲ期:股骨头骨骺碎裂,病变延及后方,有较大死骨形成。碎裂的骨骺之间出现囊性病灶。头后半部也发生软骨下骨折。随访出现股骨头塌陷,干骺端亦增宽。髋关节可能发生半脱位。Ⅳ期:股骨头密度已近正常,但变得扁平、增大,颈粗短如蘑菇状;颈干角变小而形成髋内翻。仅少数早期诊断而得到合理治疗者,股骨头仍可保持球形,无骨关节炎表现。
四、诊断依据
对于就诊较晚者,从髋痛、髋活动受限及X线平片多能作出正确诊断。而对仅有髋痛的早期患儿,X线片为阴性,无外伤史和结核中毒症状时,对有条件者应作γ骨显像或MRI检查。如无条件应予以密切随访观察,并同时限制负重活动。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该病应与髋部滑膜炎、滑囊炎等疾病鉴别。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过去应用长期的髋人字形石膏固定,由于对小儿发育及关节功能影响太大,故目前已少用或不用。各种类型的外展支架是目前常采用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为了:①将股骨头深深的置于髋臼之中;②避免髋臼唇对股骨头的压迫;③使股骨头所受到的压力均等;④保持髋关节良好的活动度。
2.手术治疗:设想通过手术方法来改变股骨头骨化中心的循环,使股骨头与股骨颈之间的血供沟通,而采用钻孔术,骨片插入或之间的血供沟通,但并未取得效果。有人主张采用髋关节滑膜切除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手术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也有人用带蒂(肌瓣或血管)植骨术,血管种植术等。近年来在国外比较公认的是作粗隆下或粗隆间截骨术。此手术的优点在于:①在手术后6~8周即可完成治疗;②手术后不需进一步应用支架要或其他限制活动及负重的措施;③截骨术可使股骨上段发生充血;④其疗效不比长期的外展支架固定来得差。截骨术的并发症是肢体缩短畸形、残留髋骨翻、截骨处骨不愈合及关节活动受限等。一般认为在7岁以下手术者疗效好。股骨头骨骺坏死的愈合过程可以缩短。术后下肢平均缩短1.4cm。
七、预后
股骨头塌陷超过20%,提示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