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慢性牙髓炎(chronic pulpitis)是临床最多见的一型牙髓炎,特点是临床症状极不典型。根据牙髓开放与否和表现,将慢性牙髓炎分为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和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由于龋病等大多是慢性病变,对牙髓有长期持续的刺激,可使牙髓发生慢性炎症的过程。在慢性牙髓炎发展过程中,如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则释放的溶酶体酶也增多,而使炎症加剧,临床上即可出现急性发作的症状。
慢性牙髓炎临床上分为3类: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及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又叫作慢性溃疡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又称牙髓息肉。
二、临床表现
1.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无明显的自发痛,但温度改变可引起疼痛。可有定时的钝痛,有过急性发作的病例或由急性牙髓炎转化而来的病例都有自发痛史,检查可见患牙有深龋洞,洞底有大量软化牙本质,无穿髓孔,机械去腐时反应迟钝,一般有轻度叩痛,而牙髓充血的患牙则极为敏感,且无根尖周反映。
2.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多无自发痛,常有钝痛或咬合痛,遇温度刺激或食物落入龋洞,都能引起疼痛。有时由于穿髓孔被堵塞,可产生剧烈自发痛。检查时发现穿髓孔,探针触及溃疡面时易出血,探痛轻重不等。有的患牙有叩痛。
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自发痛,有时患者感到进食时痛,或进食时出血。因而长期不用患侧咀嚼,致使患侧牙石堆积。检查患牙有较深大的龋洞,洞中充满柔软的红色或暗红色息肉,息肉对探针不敏感,易出血,温度测试反应迟钝。牙髓息肉应与龈息肉相鉴别,可有探针拨动息肉,检查其蒂部的起源,后者多系食物嵌塞等刺激,时龈缘或龈乳头增生长入龋洞内;而龈息肉蒂部与牙髓相连。还需要与另一种牙龈息肉相区别,既由根分叉处穿通髓室底,在根分叉处的牙周膜组织增生通过穿通处长入龋洞中的息肉,此种情况与牙髓息肉极其相似,应仔细检查加以鉴别,必要时可作X线检查。
三、诊断依据
1.既往有轻度或中度自发痛,可有自发痛史;或长期遇冷热刺激痛或进食痛;或有定时的阵发痛史。少数病例可无明显自觉症状。
2.长期激发痛,X线片显示根尖周膜腔增宽、硬板破损,甚至已有骨质稀疏区。
3.检查可有深龋洞,充填物,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或深牙周袋等,较重的有牙体慢性损伤或牙周病,牙髓有活力。
4.深龋洞内检查感觉较迟钝,可有敏感的露髓孔(溃疡性)或无露髓孔(闭锁性),或在露髓孔处有突出的牙髓息肉(增生性)。
5.温度测验反应不一,多对热敏感或热测后呈迟缓性反应痛,冷测敏感或迟钝。叩痛(+)或叩痛不适。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深龋: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可查到穿髓孔;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洞中有牙髓息肉;慢性闭锁性牙髓炎应有明显的自发痛史,且激发痛持续时间长而剧烈,而深龋则无自发痛史,激发痛持续时间短,除去刺激后疼痛立即消失。
2.上颌窦炎:上颌窦炎时除患侧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有叩诊不适外,多无引起牙髓炎的患牙存在;温度试验牙敏感,但不引起疼痛,此外上颌窦前壁有压痛,多有鼻塞、头痛等感冒史。
3.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在夜间不易发作;温度刺激不引起疼痛,且多有“扳机点”。
4.牙间乳头炎:牙间乳头炎也可发生剧烈的自发痛,但温度试验敏感而不引起疼痛,龈乳头红肿,多有食物嵌塞史。
5.干槽症:干槽症有拔牙史,一般在术后3天到2周内出现,呈持续性疼痛,检查牙槽窝空虚,骨面外露,有臭味。干槽症的邻牙可出现叩痛、冷热刺激痛,但作温度试验的反应仅有敏感而不发生剧烈疼痛。
五、治疗原则
1.前牙和年轻恒牙做根管治疗。
2.成年人后牙做塑化治疗或根管治疗。
尽量保存患牙以维护咀嚼器官功能的完整性。
六、预防
定期口腔检查,发现龋齿要治疗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