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平足症(flat foot)指任何骨、韧带、肌肉生理异常,导致足内则、外则纵弓和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都为平足症。其病因可为先天结构异常,创伤,站立过久,长途行军,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等。
1.病因:尚未阐明,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本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病理观察足跗骨无发育性畸形,但连接距跟、距舟和舟楔关节的关节囊的韧带却较正常者松弛,使足负重时跟骨在距骨下方发生内旋,其前端向背侧及外侧移位,距骨则向跖侧及内侧移位,导致松弛的跟舟跖侧韧带更加松弛不能支持距骨头,使足纵弓降低,跟距韧带松弛致使跟骨外翻,则加剧足纵弓下降。临床上将本病的病因分为四类因素:①遗传因素;②先天性足骨畸形;③足部外伤或慢性劳损;④足内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痉挛。
2.病理生理:该疾病是根据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不同,分为易变性即姿态性平足症。僵卧性即痉挛性平足症。往往合并腓骨肌痉挛,易变性平足症,比较常见,软组织虽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弹性,负重时足扁平,除去承受重力,足部可立即恢复正常,长期治疗效果满意,僵硬性平足症多数由于骨联合(包括软骨性及纤维性联合)所致,手法不易扳正,足跗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有时合并腓骨长,短及第3腓骨肌痉挛。
严重的先天性平足症,距骨极度下垂,纵轴几乎与胫骨纵轴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头上。足前部背伸,跟毂关节外侧皮肤松弛,形成皱褶悬挂足外侧。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上分为姿势性平足症和痉挛性平足症。
⑴姿势性平足症: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感足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可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扁平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
⑵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腓骨长肌呈强直性痉挛,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
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将本病分为三个类型,但均要在负重时观察足纵弓的改变:①轻型:足纵弓降低;②中型:足纵弓消失;③重型:足纵弓消失,并有足内侧缘凸,起距骨头移位至足跖侧即内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时出现跟腱短缩及后足外翻。
2.并发症: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民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步履艰难,双足跟腱呈八字形。白粉染纸及足印检查证明,足印纵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变宽,有时是跟部亦变宽,X线检查,足弓消失,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角大,12岁以后显示骨桥形成。
三、医技检查
该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应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主要在足侧片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
四、诊断依据
1.有先天性足骨排列异常或足部创伤、症、超限负荷、足部肌肉韧带软弱等病史。
2.足部纵弓塌陷,足底扁平。足跟外翻,行或久站易感疲乏、疼痛和压痛。
3.足印检查无弓状缺损区,并确定平足型及程度。
4.X线摄片,显示足纵弓塌陷,跗跖骨轴线关系改变。
五、治疗原则
1.功能锻炼,如用足跖行走,屈跖运动,提踵外旋运动。
2.矫形鞋或矫形鞋垫:要求鞋底跟部及弓腰要窄,鞋帮要紧,鞋底腰部内侧半垫高2~3mm,目的为恢复内纵弓,托起距骨头,鞋跟内侧本延长至足舟骨,并较外侧半加厚3~6mm,鞋垫可用铝钢、塑料或人造革制成,要求与矫形鞋相同。对先天性平足症(即痉挛性),功能锻炼及矫形鞋不易奏效,首先全麻下手扳法矫正,石膏固定,待腓骨肌松驰后,切除骨联合(骨桥),矫正畸形,手法改正失败或畸形严重者,可作三关节融合。
3.治愈标准:足部纵弓恢复,负重功能好,走远路和久站疲乏、疼痛等症状消失。
4.好转标准:足部纵弓塌陷减轻,负重功能改善,走远路和久站疼痛不明显。
六、预防
对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注意营养,避免长时间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