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是由于子宫内膜局限性增生,在宫腔内形成息肉样的突起,常带蒂,往往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慢性炎症刺激,或子宫内膜基底层发生的小肿瘤增殖发育进入内膜功能层等因素所引起。在宫腔内的息肉样肿块,可能是有蒂的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样息肉和恶性息肉(癌或肉瘤)。
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多数学者认为,息肉来自未成熟的子宫内膜,尤其是基底部内膜。
病理改变:大体观察,最常见的类型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小的仅有1~2mm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转,则发生出血性梗死。镜检: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息肉中间部分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淤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
息肉恶变的病理诊断标准是:①必须看到整个息肉的形态;②恶变限于息肉内;③息肉周围的内膜无癌变。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呈息肉状生长相鉴别。
二、临床表现
1.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
2.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
3.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三、诊断依据
1.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或因感染坏死而有不规则出血,或有恶臭之血性分泌物。
2.妇科检查无其他异常发现。
3.诊断性刮宫内膜活检或子宫镜检查可确诊。
四、鉴别诊断
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宫颈口处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做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黏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鉴别。
五、治疗原则
摘除息肉,并搔刮整个宫腔,可将弥漫型小息肉刮除,并送病理检查。术后应定期随诊,注意复发及恶变,及时进行处理。近年来采用宫腔镜下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小型息肉已经很流行,对早期恶变的病灶也可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对40岁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症状明显,上述治疗不能根除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全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