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在婴幼儿眼病中,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确切病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余为体细胞突变。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未分化型:瘤细胞围绕着一个血管形成的细胞柱,其中可见部分瘤细胞坏死及钙质沉着,此称为假菊花型(pseudosette)。该型分化程度低,恶性度较高,但对放射线敏感。
2.分化型:又称神经上皮型,由方形或低柱状瘤细胞构成,细胞围绕中央腔环形排列,称菊花型(rosette)。此型分化程度较高,恶性度较低,但对放射线不敏感。
3.感光器分化型:还有一些病例瘤细胞分化程度更高,已有类似光感受器的结构,恶性程度最低。瘤细胞簇集似莲花型(fleurette),又称感光器分化型,最近称此型为视网膜细胞瘤(retinocytoma),以别于一般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根据肿瘤的表现和发展过程一般可分四期。
⑴眼内生长期: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发现。
⑵青光眼期: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⑶眼外期:①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②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⑷全身转移期: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之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但一般讲其转移以本期为最明显。
4.并发症:发生全身转移,沿血液及淋巴向全身转移。据统计受累器官中,脑及脑膜占第一位,颅肌次之,再次为淋巴结及长骨,腹部器官以肝最为多见。
三、医技检查
1.X线片: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
2.B超检查: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3.CT检查:①眼内高密度肿块;②肿块内钙化斑,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③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4.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5.前房细胞学检查: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出率高。现已作为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
6.尿化验:患化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24小时排泄增多。故当尿中VMA和HVA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
7.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当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有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能。
8.其他:尚可作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
该疾病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leukoria)。
四、诊断依据
1.有遗传性,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单眼或双眼先后发生。
2.临床分期
⑴眼内生长期:初起外眼正常。眼底可见白色或黄色圆形或椭圆形高低不平的隆起,表面及周围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视网膜静脉怒张。肿瘤小,位于周边部,常不影响中心视力;若肿瘤位于后极部,体积虽小,仍可较早地引起视力障碍。可发生眼位偏斜。瞳孔中度散大,当肿瘤突入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可见黄白色反光,称为“黑朦性猫眼”。
⑵青光眼期: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症状。
⑶眼外期:肿瘤可沿着神经向颅内或沿巩膜上的导管向眼眶发展,可使眼球突出。巨大肿瘤
可突出于睑裂之外。
⑷转移期: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但一般以本期最明显。
3.裂隙灯检查:可见虹膜表面有黄色粟粒样结节及新生血管,前房变浅,房水、玻璃体中有瘤细胞所形成的白色絮状混浊碎屑(假性前房积脓),甚至出血。
4.X线摄片及超声检查:可见球内有细碎钙质阴影,如有视神经孔扩大,提示肿瘤向颅内蔓延。
5.巩膜透照法及B型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块为实性或囊性。前者见于早期,后者见于晚期。核素扫描及CT可协助诊断。
6.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动脉期有明亮的弥漫性光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
7.房水与血浆中乳酸脱氢酶之比值升高。
8.尿中香草杏仁酸(VMA)及高香草酸(HAV)排泄量增多,但阴性者仍不能排除肿瘤。
9.病理检查可确诊。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转移性眼内炎:转移性内眼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因玻璃体脓肿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现黄色反射,足以混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由于此二种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眼病,两者鉴别就更有必要。
2.寇次(Coats)病:寇次(Coats)病的根本性质是视网膜外层出血合并渗出性改变。虽有局限性增殖,甚至形成隆起或导致视网膜脱离。但病程缓慢,病变范围较为广泛,灰白色渗出物分布在视网膜血管之后。除渗出物外,还可见出血斑和光亮小点(胆固醇结晶体)沉着。血管尤其静脉显示扩张、扭转、纡曲,并有微血管瘤。病变常为进行性,新旧渗出物可交替出现,出血如果进入玻璃体,可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本病患者年龄较在,多在6岁以上,且为青年男性,单眼受累。超声波检查,常无实质改变。
六、治疗原则
1.手术疗法:仍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2.放射疗法。
3.冷冻疗法。
4.光凝疗法。
5.化学疗法。
6.光动力疗法。
7.免疫疗法。
8.治愈标准:摘除眼之视神经断端,病理检查无瘤细胞。创口愈合。
七、预防
建议患儿的直系亲属至少作一次眼科检查。家中的其他幼儿应接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检查;成人需接受视网膜细胞瘤检查,这是一种相同基因引起的非恶性肿瘤。对没有证据显示患了癌症的直系亲属,可分析他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以了解他们是否带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