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循环系统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
疾病名称:下肢静脉曲张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454.903 ICD-10:I83.951
所属部位:下肢,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血管外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11-23

    一、概述

    下肢静脉曲张系指下肢浅静脉系统处于伸长、蜿蜒而曲张状态。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因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及静脉内压增高所致。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

    1.病因: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结构不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均可使瓣膜承受过度的静脉压力,在瓣膜结构不良的情况下,可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产生血液反流。由于浅静脉管壁肌层薄且周围缺少结缔组织,血液反流可引起静脉增长增粗,出现静脉曲张。由于下肢静脉压的增高,在足靴区可出现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色素沉着和脂质硬化。由于大量纤维蛋白原的堆积,阻碍了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交换,可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营养性改变。

    2.发病机制:静脉曲张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生在小腿肌肉的收缩期,由于保护血液单向流动的静脉瓣膜遭到破坏,深静脉血液逆流入浅静脉系统、在肌肉收缩期形成的深静脉压力高达20~26.7kPa,由于浅静脉周围缺乏肌肉筋膜的支持,而仅为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再加上静脉壁本身薄弱,因此导致静脉的增长、变粗,出现静脉曲张。

    Barnandl和Browse的研究表明,在下肢静脉曲张的色素沉着区和脂质硬化区,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并且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孔径的增大,导致渗透活性的粒子,尤其是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漏出,而此时静脉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于是大量的纤维蛋白在毛细管周围堆积成鞘,阻碍了毛细血管与其周围正常组织间氧气与养分的交换,于是在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了营养性变化。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发病初期,因静脉外膜感受刺激,病人多有酸胀不适和疼痛的感觉,其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同时有肢体沉重感,容易疲劳乏力。病人多在久立或午后感觉加重,而在平卧、肢体抬高或穿弹力袜时,则明显减轻,有时可伴有小腿肌肉痉挛现象。部分病人则无明显不适。病变后期则以静脉曲张和其引起的并发症为主。受损的静脉隆起、扩张、迂曲,尤以小腿大隐静脉行程区域为重。病程较长者,在小腿,特别是踝部皮肤常出现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形成,有时可并发出血及血栓性静脉炎。值得指出的是单纯性浅静脉曲张多不伴有水肿,即使存在也仅位于踝部、足背部,比较轻微。如合并有严重的下肢水肿,则应想到其他原因,如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⑴多见于从事站立的体力劳动者。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

    ⑵站立位,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小腿下部可有色素沉着、脱屑、湿疹及慢性溃疡。

    2.并发症
   
    ⑴血栓性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并发非感染性炎症。有时也可因足部细菌入侵造成感染性炎症。病人腿部出现红肿、发热,静脉呈条索状,触之疼痛。应嘱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活动时加压治疗,并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感染治疗。局部可湿敷75%乙醇或50%硫酸镁。待炎症控制后,行手术治疗。

    ⑵溃疡:踝上足靴区为静脉压较高的部位且有恒定的穿通静脉,皮肤营养状况差,一旦破溃会引起难愈性溃疡,常并发感染。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活动时加压治疗,抗感染治疗等。由于静脉曲张性溃疡很难自愈,因此一旦感染控制且溃疡面肉芽组织新鲜时,应适时手术,必要时可行溃疡植皮术。

    ⑶出血:曲张静脉管壁较薄,轻微外伤可致破裂出血且较难自行停止。应抬高患肢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可予缝扎止血,以后再作手术治疗。

    三、医技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站立后,不放松止血带,若在30秒内,见止血带以下的静脉迅速充盈,表明止血带以下有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若放松止血带后,见静脉自上而下迅速充盈,即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小隐静脉瓣膜及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结果及意义与上述试验相似。

    3.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定位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让患者站立,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若在二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表示该处有瓣膜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

    4.深静脉通畅试验。若曲张静脉加重,示深静脉阻塞张静脉减轻或消失,示深静脉通畅。

    对于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作血管超声、体积描记及静脉造影的检查,以明确深静脉的通畅程度及瓣膜的功能情况。

    四、诊断依据

    1.依据临床表现常可诊断。

    2.屈氏试验、普拉特试验或朴氏试验有助对本病的确诊。

    3.下肢深静脉造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4.超声多普勒:临床应用广泛,无创伤,对于明确深静脉瓣膜功能及鉴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等继发性静脉曲张有重要意义。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均继发有下肢浅静脉曲张,但其临床表现比较重,患者久站时出现胀破性疼痛和明显肿胀,作下肢浅静脉测压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下降率减少,一般在30%以内,最可靠的鉴别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检查。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下肢浅静脉曲张多属该综合征的一种代偿性症状表现。病程早期,患者出现肢体均匀一致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检查可见股三角区及腓肠肌有明显压痛,向背侧用力弯曲时即感腓肠肌处疼痛(Homans氏征阳性),此时下肢深静脉被血栓阻塞,形成回流障碍,Perthes试验呈阳性改变,病程后期,血栓机化后再通,静脉瓣膜遭破坏,演变成倒流性病变,患者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站立时下肢皮肤发红或发绀,并有肢体沉重发胀或酸痛感及营养性变化,可继发患肢淋巴水肿,此时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难于鉴别,深静脉造影则有助于明确诊断。

    3.动静脉瘘:多发生在外伤尤其是贯通伤以后,偶尔亦有先天者。在动静脉瘘部位可扪及震颤及听到连续性血管杂音,其近端肢体增粗发热,多毛易出汗,远端肢体则发凉并可出现水肿。抬高肢体时,下肢曲张静脉内血液不易排空,静脉压明显增高,穿刺静脉时为鲜红色氧合血。

    4.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énaunay综合征):因先天性动静脉沟通或先天性静脉畸形(深静脉受压,高度狭窄或闭塞)引起。静脉曲张较广泛,不限于大隐或小隐静脉的主干,往往在大腿外侧,后侧也有明显静脉曲张,患肢常铰健侧增粗增长,尚有大片的红褐色血管痣样变化,有人称为“葡萄酒斑”。根据以上三联征,鉴别较易。

    六、治疗原则

    1.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压迫,适用于妊娠期、病情轻、年龄过大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硬化剂注射: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曲张静脉的治疗。常用的硬化剂有5%鲁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50%葡萄糖及20%~30%氯化钠溶液等。

    硬化剂治疗复发率较高,常需反复注射,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硬化剂过敏反应、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以及硬化剂外渗导致皮下脂肪坏死和难愈性溃疡等,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手术治疗:凡有症状者,只要无禁忌证,均宜手术,行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主干、切除扩张属支,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

    4.保守治疗:对于大部分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仅适用于早期轻度静脉曲张、妊娠期妇女及难以耐受手术的病人;而对于下肢静脉性溃疡者,则有一定疗效。

    ⑴一般治疗:病人适当卧床休息,避免久站,休息时抬高患肢:坐位时足高于膝,卧位时足高于心脏。

    ⑵加压治疗:在行走或站立时采用加压治疗可降低下肢浅静脉高压,同时可增加皮下组织间隙的张力以对抗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减轻下肢酸胀和水肿。通常根据病变范围选用合适的弹力袜。弹力袜的压力一般为4~5.33kPa(30~40mmHg),压力梯度自下而上递减。在无弹力袜的情况下可采用弹力绷带,但缠绑压力较难掌握。应注意的是,在同时伴有下肢缺血表现时,禁忌使用。

    ⑶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减轻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对瓣膜功能及静脉曲张无作用。药物种类较多,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如七叶皂苷;改善血液流变学药物如己酮可可碱;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腺素E1等,但总体来说,疗效并不理想。

    七、预防

    1.多发生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

    2.凡有单纯性静脉曲张家族史者,大都在青春期以后不久发病,因而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增强全身体质的条件下,加强静脉管壁;

    3.保护浅静脉的措施有:①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者,宜穿用弹力袜套保护,使浅静脉能处于萎陷状态;②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应经常走动,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以减轻浅静脉内的压力;③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下一疾病:心脏黏液瘤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