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一个独立类型,主要发生于结外,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2%~10%。其发病通常和EB病毒感染有关。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坏死性病变为主,具有高度侵袭性,病程进展快,易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其生存期短,预后较差。该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鼻型NK/T胞淋巴瘤好发于成年男性,男女之比约为4:1
目前,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常表现为鼻塞、流涕伴血涕或鼻衄、耳鸣、声嘶、咽痛、吞咽不适和黏膜溃疡等。进行性发展可有鼻窦、眼眶、面颊部及额骨等处侵犯。中线部位破坏是其突出的面部特征,如鼻中隔穿孔、硬腭穿孔、鼻梁洞穿性损伤,甚至累及面部皮肤等。其他结外部位病变如皮肤,可表现为结节、溃疡和黏膜红斑等;胃肠道,可引起腹痛、肠梗阻或穿孔等;肺部可有咳嗽、咯血和肺部肿块等症状。由于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与EBV感染密切相关,因此,该肿瘤一个重要的临床特点即容易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它既可以出现于病程初期,也可以发生于病程晚期。由此,可表现出一些较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高热、体质量减轻、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等。但浅表淋巴结往往不肿大。
2.并发症:部分病例可并发嗜血综合征。发生在鼻腔外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依不同累及部位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皮肤容易受累,表现为结节并多伴有溃疡。发生在肠道的,常发生穿孔。病人就诊时多数已达临床高分期,呈现多处结外部位受累。存在发热、不适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淋巴结受累是疾病播散的一部分。骨髓和血液受累也可发生,这时与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有重叠。
三、医技检查
1.组织病理:真皮见中等大小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可见亲表皮性。常见呈血管中心模式。
2.免疫组化:淋巴瘤细胞呈CD2和CD3和自然杀伤标志物CD56表型。常见Epstein-Barr病毒。可见T细胞受体基因克隆重排和EBV基因组克隆整合。
四、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韦氏咽环、胃肠道、睾丸受侵犯、腹腔内淋巴结病变均较霍奇金病多见。霍奇金病常开始局限于l~2个淋巴区域、随疾病进展往往顺序向邻近淋巴区域扩展;非霍奇金淋巴瘤往往一开始即为全身性或广泛分布的病变,其病变进展缺乏规律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较常侵犯骨髓,并较常出现白血病样血象改变。发热、体重减轻、盗汗等特定全身症状比霍奇金病少见。
2.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应于以下病变鉴别:
1.炎症性病变:大量炎细胞浸润,部分有溃疡形成,无异形淋巴细胞增生及血管浸润破坏现象。
2.Wegener肉芽肿:其主要特征是坏死性肉芽肿性炎和真性血管炎。炎细胞浸润血管壁全层,弹力纤维破坏,血管闭塞或纤维素样坏死,无异形肿瘤细胞,行弹力纤维染色有助鉴别。
3.低分化癌:癌组织弥漫排列,细胞异形性明显。
4.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弥漫排列的中到大的肿瘤细胞,常有透明细胞和R2S样细胞,间质血管增生明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常阴性。
5.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6.蕈样肉芽肿(MF):其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常可见亲表皮现象,病变较少累及皮下组织。
六、治疗原则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程进展迅速,故对其有效的治疗措施一直在不断探讨之中。目前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应以放化疗联合治疗为主。
七、预后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很差。Kim等研究表明,其5年生存率仅为20%~56%。而国内杨拴盈等也发现,其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33.3%。该肿瘤的预后因素受各方面影响。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治疗措施等均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有研究发现,年龄>60岁、进展期病变和临床行为表现差的患者,其预后差。EB病毒感染及Ki-67的表达同样可提示预后。研究发现,EBV阴性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高于EBV阳性患者,而Ki-67的高表达(≥65%)也可明显缩短临床生存期。因此认为,EBV感染及Ki-67的高表达均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独立的负性预后因素。国际预后指数(IPI)是目前通用的评价预后指标。但最近Lee等学者对262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采用了新的预后分类方法,提出用以下4个参数:症状、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及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进行预后分析,并按照具有危险度的不同(从单独有1个参数到包括所有4个参数)分为4组。此分类方法较IPI对预后更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