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隐翅虫皮炎是由于接触毒隐翅虫体液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本病好发于夏秋季,雨后闷热天气尤为多见。好发于面、颈、四肢和躯干等暴露部位。
1.病因:在毒隐翅虫发生季节,由于夜晚灯光引诱,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在醒着或熟睡的人们身上爬行引起异样感,被人用手在人皮肤上有意无意拍打、压碎或搓揉,毒汁溢出,沾染皮肤和手,手再去抚摸它处皮肤时,导致多处皮肤感染发生皮炎。
2.发病机制: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当其停留于皮肤上受压或被拍打、压碎时,即释放强酸性毒液(pH 1~2)灼伤皮肤,数小时后可出现皮肤损害。隐翅虫体液感染人体皮肤的途径:①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称为直接感染。②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他部位导致的感染,称为间接感染。③虫子隐藏在衣物、洗脸帕中,使用时把虫体搓烂使毒液沾污在上面,接触皮肤后导致感染。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典型皮损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簇状水肿性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及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可出现糜烂、结痂、少数皮损中央可呈稍下陷的灰褐色表皮坏死;若侵犯眼睑时肿胀明显。自觉灼热、灼痛或瘙痒。严重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病程约1周,愈后局部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2.发病特点:①发病季节多为夏秋季,每年的6~9月份是高发季节,特别是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气压低的季节易流行。在连续高温干旱及干旱后又逢秋雨连绵的年份,往往暴发此病。②皮损多于早上起床后发现,发病部位以面、颈、胸、背及四肢暴露部位为主。③皮损表现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状的水肿性红斑,其上分布密集排列的污黄色、白色的水疱或脓疱,线状皮损犹如竹签或指甲刮伤一样,形态多异而不规则;斑片状皮损与皮肤烧伤相似。④皮炎发生部位瘙痒、灼痛 ,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烧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一周左右,皮损干燥,结痂,脱落而愈。除局部可暂时遗留色素沉着斑外,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3.并发症:炎症较著患者,常伴头痛、头昏及发烧等全身症状,浅表淋巴结可肿大。毒液与眼睛接触,会引起结膜炎和角膜脓疡。
三、医技检查
恢复期可行皮肤过敏试验。
四、诊断依据
1.见于夏、秋季,多发于面、颈、上肢等暴露部位,将虫体打破后始发病。
2.初起为红斑、丘疹,但很快形成脓疱性损害,损害成条索状,境界清楚。
3.自觉症状为灼痛。
4.较重者可有轻度全身不适;个别严重者,局部剧痛,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需与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脓皮病等鉴别。
六、治疗原则
最初应立即用肥皂水或10%氨水清洗。红肿处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有继发感染则选用抗生素。
1.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避免或去除可疑致病因素,如食物、药物、吸入物、接触物和慢性病灶等。
3.酌情用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C和普鲁卡因静滴等;有继发感染者应同时控制感染;病情严重者可酌用糖皮质激素。
4.中药治疗:急性期宜渗湿清热祛风,可用消风散或龙胆泻肝汤;慢性期以健脾燥湿为主,可用除湿胃苓汤或归脾汤。
5.根据病损性质,酌选外用药物。①急性期用药应力求简单,避免刺激。渗液较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1∶20醋酸铝溶液、1%绿茶水或2%马齿苋煎剂等湿敷。有感染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 0.1%依沙吖啶液湿敷。无糜烂渗液者可搽洗剂或乳剂。②亚急性期可用氧化锌油、氧化锌糊剂或糖皮质激素类乳剂。③慢性期可根据苔藓化程度选用不同浓度的焦油类(如松馏油、糠馏油、煤焦油等)软膏、乳剂外用,或用蛇床子、地肤子、苦参、丹参等中草药煎剂熏洗,然后以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外涂或包扎。局限性慢性期病损尚可用糖皮质激素病损内注射;顽固不愈者可用同位素90Sr照射。
七、预后预防
1.预后:一般1~2周内痊愈,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减退斑。
2.预防:搞好环境卫生,清除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消灭隐翅虫的孳生地。安装纱门纱窗或挂蚊帐防止毒虫的侵入。睡眠时要熄灭室内的灯光。如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不要用手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虫体拨落在地用脚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