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丝虫病
疾病名称:丝虫病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125.902 ICD-10:B74.901
所属部位:全身,上肢,下肢,
所属科室:急诊科,传染科,血管外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9-11-26

    一、概述

    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不同的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深部结缔组织或浆液腔所致的寄生虫病,对人致病的丝虫有8种,最常见者为寄生于淋巴系统的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马来丝虫主要寄生于浅表及四肢淋巴系。斑氏丝虫除此外还寄生于深部淋巴组织,可致腹部及阴囊病变。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1.流行病学:血中有微丝蚴的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纹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区微丝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岁。班氏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我国中部和南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和台湾等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流行。

    2.病因病理:①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代谢及虫体分解产物及雌虫子宫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性反应。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随之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②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期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有些患者可仅有寒热而无局部症状,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⑴象皮肿(elephantiasis):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组织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


    ⑵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testis):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但也有少数病人系由于急性炎症反应所致,故在消炎后即可恢复。

    ⑶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后所致的病变。

    ⑷其他表现:女性可出现乳房的丝虫结节。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3.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增多,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

    三、医技检查

    1.病原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由于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取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次晨2时为宜。①厚血膜法;②新鲜血滴法;③浓集法;④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微丝蚴亦可见于各种体液和尿液,故可于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丝蚴。可取上列体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采用离心浓集法、薄膜过滤浓集法等检查。含乳糜的液体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层,加水稀释10倍后,以1500~2000rpm离心3~5分钟,取沉渣镜检。

    ⑶成虫检查法:①直接查虫法;②病理切片检查。

    2.免疫诊断

    ⑴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⑵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目前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⑶检测抗原:近年来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检测班氏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步进展。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半年前曾于有蚊季节在流行地区旅居。
 
    2.临床特点
 
    ⑴急性期:周期性发热,可伴有淋巴管炎(离心性)、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及睾丸炎等。亦可有荨麻疹、皮肤划痕征、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⑵慢性期:可于阴囊、精索、股内侧等部位出现淋巴管曲张,腹股沟及股部出现淋巴结肿大;可有阴囊淋巴肿,鞘膜淋巴积液等,间歇出现乳糜尿,偶见乳糜腹水及乳糜腹泻等;晚期于四肢、阴囊、乳房等部位可出现象皮肿。
 
    3.实验室检查
 
    ⑴急性期患者血液白细胞计数与嗜酸粒细胞均增加。
 
    ⑵由夜间10时至翌晨2时之间取外周血液,直接镜检或涂片染色镜检找到微丝蚴。
 
    ⑶病变淋巴结、皮下淋巴管结节等活体组织检查,发现丝虫性肉芽肿改变,且可在其中找到成虫。
 
    ⑷免疫学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ELISA、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阳性。
 
    ⑸诊断性治疗:用乙胺嗪(海群生)治疗,2~14天内出现皮下结节或精索结节,并在其中发现成虫。
 
    五、治疗原则

    治疗药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海群生对两种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疗效优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优于成虫。国内海群生的常用疗法为4.2g 7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1.5~2.0g 3~4日疗法治疗马来丝虫病。患者服药后可因大量微丝蚴的死亡而引起变态反应,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为了减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现在防治工作中广泛采用了海群生药盐,按每人每天平均服用海群生50mg计,制成浓度为0.3%的药盐,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区的微丝蚴阳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轻微。近年我国研制成功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对微丝蚴与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两种丝虫均有良好效果。用总剂量140mg/kg体重7日疗法,对班氏丝虫病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对象皮肿患者除给予海群生杀虫外,还可结合中医中药及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或烘绑疗法治疗。对阴囊象皮肿及鞘膜积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转术外科手术治疗。对乳糜尿患者,轻者经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银肾盂冲洗治疗。严重者以显微外科手术做 淋巴管-血管吻合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六、预防

    1.普查普治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

    2.防蚊灭蚊。

    3.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①对原阳性病人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直至转阴。②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乳腺结核 下一疾病:水痘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