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仅次于早搏。其发生是各种原因作用下,新房各部分肌纤维复极很不均匀,激动在心房内形成多处折返。使心房产生极快而又极不协调的颤动,不能有效地收缩,失去了舒张期对心室的充盈作用。房颤时,心房率每分钟可高达350~600次。由于房室结的生理性阻滞作用,仅少部分激动能下传激动心室,故心室率一般为每分钟100次上下。仍可维持心脏最基本的排血功能。当某些诱因引起心室率过快或过缓时,即可引起心功能不全,此外,房颤时心房内可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发生严重的栓塞并发症。临床上,房颤常表现为阵发性和持续性(慢性)两种形式。后者多见,约占90%,几乎都是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
二、临床表现
1.少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与心慌;
2.个别严重者头晕、晕厥、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甚至急性肺水肿。
3.部分可出现体循环动脉栓塞,以脑栓塞最常见,
4.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多在120~180次/分,节律绝对不整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当心室率低于90次/分或高于150次/分时,节律不规则可不明显。
三、医技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有提示房颤的征象,有确诊价值。
2.心脏超声:对明确病因、了解预后有帮助。
四、诊断依据
1.最常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其次为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亦可见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后者在年青人常可引起阵发性房颤。
2.心房颤动分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前者历时短暂,起止突然,后者指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者。
3.可有心悸、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及脉搏短绌等。
4.心电图:①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细小的、形态不同的、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称f波。②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部分QRS波显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尤其在长间歇后提早的心搏中易于发生,因右束支不应期长于左束支,故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③心室率不规则,l20~160次/分;如并发班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且规则。预激综合征伴发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可快到200次/分以上,QRS波群多数具有心室预激波。
五、治疗原则
1.老年人缓慢型房颤多无症状,除病因治疗外,无需其他处理。
2.快速型房颤应尽快将心律控制到60~70次/分,首选毛花苷C 0.4mg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在1~2小时后重复0.2mg,无效且无明显心衰者,加用少剂量阿替洛尔或维拉帕米。由预激所致的房颤禁用毛花苷C和维拉帕米,只能用胺碘酮、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
3.房颤属于快-慢综合症,上述药物均应慎用,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可常规使用。
4.老年患者一般不采用除颤复律,因为除颤成功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心心室率不快且能耐受,加之老年人常伴有窦房结构病变(复律后不能由窦房结取代而继以更为不利的心律,如须除颤复律,在复律前应备有临时起搏器)。
5.老年也应慎重进行药物复律,因为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窦房结功能不全,任何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会进一步加重窦房结的抑制,另一方面,老年房颤经转复正常心律后,长期用药维持亦不遗,不仅房颤可因为多种诱因易于复发,更因老年肝肾功能衰减容易诱发药物中毒。慢性房颤患者须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六、预防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发生过房颤者必须到医院查明原因并及时治疗。尽可能在去除病因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两种,常用的药物有奎尼丁、胺碘酮等,持久发作房颤者应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以防止心房血栓形成,对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房颤,可在手术治疗二尖瓣狭窄时行心房迷宫术治疗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