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 liver abscess)临床较多见。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不但在诊断治疗上有所更新,而且其病因和细菌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目前认为该病的前因疾病多为病情复杂的胆道疾病,使其诊断与治疗更趋复杂。
1.病因:肝脏由于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并通过胆道丰富的血供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强大的吞噬作用,可以杀灭入侵的细菌并阻止其生长,因而细菌性肝脓肿并不经常发生。当人体抵抗力弱时,入侵的化脓性细菌会引起肝脏感染而形成脓肿。引起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成人为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Friedländer肺炎杆菌等则次之。病原菌进入肝脏,可经由下列途径:①胆道系统:此为我国患者目前最重要的感染途径。在有胆道阻塞和继发感染的病例,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或华支睾吸虫病等并发急性化脓性胆总管炎者,细菌可沿胆道上行,感染肝脏而形成肝脓肿。②门静脉系统:腹腔感染(如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盆腔炎等)、肠道感染(如溃疡性肠炎、菌痢等)、痔核感染等可引起门静脉属支的血栓性静脉炎,其脓毒性的栓子脱落后可沿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脓肿。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此途径的感染已少见。③淋巴系统:肝脏的邻接部位如有化脓性病灶如胆囊炎、膈下脓肿及胃、十二指肠穿孔等,细菌可经淋巴系统侵入肝脏。④血液感染: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骨髓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疖和痈等并发菌血症时,病原菌可由肝动脉入肝。⑤直接侵入:当肝脏有开放性损伤时,细菌可经由创口直接侵入。有时肝脏的闭合性损伤形成肝脏的被膜下血肿后,肝脏内原有的细菌可使血肿转化为脓肿。⑥其他原因不明的方式不少肝脓肿并无明显原因,如隐匿性肝脓肿。可能体内存在某种感染性病灶,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偶然的菌血症引起了肝脏的炎症和脓肿。有报道指出,隐匿性肝脓肿中25%伴有糖尿病。
由于近年来抗生素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及手术治疗的进步,使原属于其他腹腔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已少见。北京协和医院比较早年及近10年的细菌性肝脓肿病例,胆系结石和肿瘤成为最主要致病原因,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本病(8.3%),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例有所增加(52.1%)。目前,胆源性肝脓肿约占半数或更多,合并结石或癌性胆道梗阻者更易发生,胆道蛔虫引起者在一些基层单位仍有报道。
至于所谓的不明原因的肝脓肿,推测最可能是由原发病灶不明显的菌血症所致;轻度的肝损伤或缺血亦有可能为其直接的诱因,糖尿病也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的诱因。有时肝脓肿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不排除由于对厌氧菌的培养技术不适当所致。
2.发病机制:细菌性肝脓肿多为混合性感染,往往同时检出多种细菌,以内源性细菌为主。60%以上为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以往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杆菌,晚近克雷白杆菌已上升至首位。最常见的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长期住院和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产生脓肿的重要致病菌。约半数肝脓肿患者脓液中可检出厌氧菌,最常分离出的厌氧菌为脆弱类杆菌、巨核梭形杆菌等。胆源性肝脓肿与门脉血行感染性肝脓肿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肝动脉血行感染性肝脓肿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细菌侵入肝脏后,即引起肝脏的炎性反应。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经过一定的治疗后,炎症可以自行吸收,甚至有些已经形成的小脓肿,经有效的治疗后也可以吸收机化而痊愈。反之,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治疗又不及时的情况下,炎症将进一步蔓延扩散。尤其在病灶比较集中部位,由于肝组织破坏,多个小脓肿可以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为一个或数个较大的脓肿,故肝脓肿多为单发,但也可为多发。一般而言,血源性感染者常为多发,病变以右肝为主或累及全肝。胆管源性肝脓肿起源于多个小脓肿,它的分布与肝内胆管病变的分布一致,位于肝脏的一侧、一叶或一段。脓腔常与胆管相通,胆管内也充满脓液。有人认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后期,实质上是急性肝脓肿的一种表现。肝外伤后血肿感染所引起的脓肿和隐源性脓肿,多为单发性。由于肝脏血液循环丰富,一旦形成脓肿后,大量毒素被吸收入血,临床出现严重的脓毒血症表现。当脓肿转为慢性以后,脓肿壁上出现肉芽组织生长及纤维化形成,此时临床症状便逐渐减少或消失。肝脓肿如果未能得到适当的控制,可向膈下、腹腔、胸腔穿破。因胆道感染而引起的肝脓肿还可伴发胆道出血。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细菌性肝脓肿多无典型临床表现,急性炎症期常被原发病所掩盖。本病一般起病较急,由于肝脏血运丰富,一旦发生化脓性感染后,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脓毒性反应。临床上常继某种先驱性疾病(如胆道蛔虫病)以后突然寒战、高热和肝区疼痛等。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⑴寒战和高热。多为最早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病人在发病初期骤感寒战,继而高热,发热多呈弛张型,体温在38~40℃,最高可达41℃,寒热往来伴大量出汗,脉率增快,一天数次,反复发作。
⑵肝区疼痛。炎症引起肝脏肿大,导致肝被膜急性膨胀,肝区出现持续性钝痛;出现的时间可在其他症状出现之前或之后发生,亦可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疼痛剧烈者常提示单发性脓肿;脓肿早期为持续钝痛,后期常为锐利剧痛,随呼吸加重者常提示肝膈顶部脓肿;有时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左肝脓肿也可向左肩放射。
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由于伴有全身性毒性反应及持续消耗,乏力、食欲差、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少数病人在短期内表现精神萎靡等较严重病态,也有少数病人出现腹泻、腹胀或较顽固性的呃逆等症状。
⑷肝区压痛和肝大最常见;右下胸部和肝区有叩击痛;有时出现右侧反应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如脓肿位于肝表面,其相应部位的肋间皮肤呈红肿、饱满、触压痛及凹陷性水肿;如脓肿位于右下部,常见有右季肋部或右上腹部饱满,甚至可见局限性隆起,常能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波动性肿块,并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紧张等;左肝脓肿时,上述体征则局限在剑突下。晚期病人可出现腹水,这可能是由于门静脉炎以及周围脓肿的压迫影响门静脉循环及肝功能受损伤,长期消耗致营养不良和低蛋白所致。继发于胆道梗阻的病人,都伴有黄疸。其他原因的化脓性肝脓肿,一旦出现黄疸,则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以上为典型的肝脓肿表现,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目前诊疗技术的进步,抗生素的早期应用,上述典型表现已不多见,而常以腹痛、乏力和夜间盗汗为主要症状。
2.并发症:细菌性肝脓肿出现并发症常使病情加重,且混淆临床征象,导致误诊。
常见并发症为脓肿破裂,向邻近脏器穿破。穿入胸腔产生脓胸及胸膜支气管瘘,或穿入腹腔、心包腔;有时还可穿入胃、十二指肠、结肠、肾、胰腺;少数病例可穿入腔静脉、肝静脉、胸导管或腹壁等,亦可发生栓塞、血栓形成以及其他部位形成脓肿。引起肝内血管破裂由胆道排出即胆道出血者少见。
四、诊断依据
1.寒颤、高热,呈弛张热型,右上腹痛,伴食欲不振、乏力。
2.肝肿大,可有明显触痛、叩击痛。有时可见右下胸肋间隙水肿。
3.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4.超声检查显示肝内液性暗区,CT、MRI、核素肝扫描有助诊断。
5.X线检查,右肝叶脓肿可见右膈升高,活动度受限,肝影增大,有时伴有反应性胸膜腔积液。左肝叶脓肿常有胃小弯受压征象。
6.肝穿刺有脓液,多为黄灰色或黄色,有臭味。做细菌学检查确定致病菌。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胆囊和胆道疾患:常有急性发作史。如为单纯胆石症,则全身反应不显著而恶心呕吐常为突出的表现;而肝脓肿一般多不伴有恶心呕吐。急性胆囊炎常有明显的局部疼痛和压痛,且常能扪得肿大的胆囊;而肝脓肿则主要表现为肝脏之向上肿大,胆囊不能触及。胆总管结石伴有严重胆管炎者,临床上有时与肝脓肿甚相似,但胆管结石常伴有恶心呕吐及黄疸,在早期其肝脏的肿大和触痛常不明显,而横膈也无升高和活动限制现象。
2.右膈下脓肿:膈下脓肿与细菌性肝脓肿的鉴别更困难,术前之正确诊断有时几乎不可能。一般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全身反应较之膈下脓肿尤为严重;在后者,寒战和间歇型的高热不如肝脓肿显著。相反,胸壁的疼痛在膈下脓肿较为显著,放射到肩部的现象比较经常,且呼吸时疼痛加剧的现象也较明显。膈下脓肿形成前几乎常有先驱病变如急性阑尾炎穿孔及溃疡病穿孔等;然而上述病灶也可以引致肝脓肿。
X线检查有时可对上述两种病变作出鉴别。一般单纯的膈下脓肿在前后位片上可见肋膈角模糊,侧位片上可见后侧的肋膈角模糊,而肝脓肿并有膈下脓肿者,在前后位片中可见心膈角模糊,侧位片上可见前面的肋膈角模糊。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帮助更大。当超声和CT扫描不易鉴别时,磁共振冠状面图像可以确诊。
3.阿米巴性肝脓肿:一般说来,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与单发性细菌性肝脓肿在临床上也有不同表现,前者多有突然的寒战、高热及出汗,肝脏的肿大和压痛明显,白细胞增加较显著,黄疸也较多见;而单发性细菌性肝脓肿则上述表现均较轻微或缓和。同样,阿米巴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较之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也较缓和,两者之间的鉴别多不困难。但阿米巴性肝脓肿与单发性细菌性肝脓肿的症状则颇多相似之处,两者之鉴别有时非常不易。
最重要的鉴别点在阿米巴性肝脓肿常有阿米巴性肠炎和脓血便病史,如在患者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更具有诊断意义。此外,阿米巴性肝脓肿的症状较轻,白细胞增加不显著,且以嗜酸性者为多,病程较长,但贫血较明显;肝大明显,肋间水肿,局部隆起及压痛较明显。确实的诊断往往只有在穿刺抽得脓液以后,根据脓液的性质及细菌检查结果,方能作出最后结论。
4.其他: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有时也需与肝脓肿鉴别。单纯的血栓性门静脉炎常因门静脉血回流不畅(主要是因肝硬化及肝癌引起)及门静脉壁有病变,或者血液的成分有所改变(主要是红细胞增多或血小板增加)等原因产生。发病后门静脉内有血栓形成,患者也可有轻度寒战和发热等症状,有时可能与肝脓肿混淆。惟血栓性门静脉炎有时并可有腹水;而肝脏则多无明显肿大,无触痛,亦无黄疸,一般鉴别尚不困难。
肝癌有时与肝脓肿在鉴别上也有困难。虽然肝癌患者其肝脏的肿大多是结节性,质较硬,局部疼痛和压痛不明显,全身亦无明显炎症反应,但有时与单发性肝脓肿甚难鉴别。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常呈阳性,B型超声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右下叶肺炎有时也有可能与肝脓肿混淆。后者所表现的寒战发热、右侧胸痛、呼吸急促、咳嗽、肺部啰音、白细胞增高,均可疑为有下叶肺炎的表现。惟在肝脓肿时肺部一般无实变的症状,横膈有升高现象,肝脏有肿大和压痛,当可作出鉴别。
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和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重要的是临床医师要能考虑到本病的存在,因为早期诊断是改善本病及预后的关键。
六、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对急性期但尚未局限的肝脓肿和多发性小脓肿,宜采用此疗法。即在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使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以控制炎症,促使脓肿吸收自愈。由于细菌性肝脓肿病人中毒症状严重,全身状况差,故在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应积极补液,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给予维生素B、C、K,必要时可反复多次输入小剂量新鲜血液和血浆,以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肝功能和输注免疫球蛋白。目前多主张有计划地联合应用抗生素,如先选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的药物,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再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中药治疗,多数病人可望治愈,部分脓肿可局限化,为进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条件。多发性小脓肿经全身抗生素治疗不能控制时,可考虑在肝动脉或门静脉内置管滴注抗生素。
2.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术:适用于单个较大的脓肿,在B超引导下以粗针行脓腔穿刺,抽净脓液后反复注入甲硝唑溶液冲洗抽吸,直至注入液体清净,拔出穿刺针。也可在反复冲洗吸净脓液后,置入导管,以备术后定时冲洗引流,至脓腔小于1.5cm时拔除。这种方法简便、创伤小、疗效也满意,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及危重病人,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并不能完全代替手术引流,原因是:①如脓腔的脓汁黏稠,将造成引流不畅。②引流管粗则易致组织或脓腔壁出血。③对多分隔脓腔引流不彻底。④不能同时处理胆管结石等原发病灶。⑤厚壁脓肿经抽脓或引流后,脓肿壁不易塌陷。
3.手术疗法:主要有脓肿切开引流术及肝叶切除术,前者适用于脓肿较大或经上述治疗后全身中毒症状仍较严重或出现并发症,如脓肿穿透胸腔、穿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或穿入胆道等时;后者适用于慢性肝脓肿因其壁厚难以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且局限于一个肝叶者。
⑴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①经腹腔切开引流术: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进入腹腔后,探明脓肿部位,用湿盐水垫保护手术野以免脓液污染腹腔;先试穿刺抽得脓液后,用直血管钳沿针头方向插入脓腔,吸引器吸尽脓液后,再以手指伸入脓腔,轻轻分离腔内间隔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吸净后,脓腔内放置双套管负压吸引;脓腔内及引流管周围填塞或覆盖大网膜;引流管从腹壁另戳口引出。脓液送细菌培养。经腹脓肿切开引流术的优点是病灶定位准确,能达到充分引流目的、可探查和同时处理原发病灶,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②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位于肝右前叶和肝左外叶的肝脓肿,与前腹膜已发生紧密粘连,可采用前侧腹膜外进路引流脓液。方法是作右或右肋缘下斜切口,在腹膜外间隙(不切开腹膜),用手指推开肌层直达脓肿部位,此处腹膜有明显水肿,穿刺抽到脓液后,处理方法同上。③后侧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肝右叶膈顶部或后侧的脓肿。病人左侧卧位,左侧腰部垫一砂袋;沿右侧第12肋稍偏外侧作一切口,切除一段肋骨,在第一腰椎棘突水平之肋骨床作一横切口,显露膈肌,有时需将膈肌切开到达肾后脂肪囊区;用手指沿肾后脂肪囊向上分离,显露肾上极与肝下面的腹膜后间隙直达脓肿;将穿刺针沿手指方向刺入脓肿腔,抽得脓液后,用长弯止血钳顺穿刺方向插入脓腔,排出脓液。用手指扩大引流口,吸净脓液,冲洗脓腔后,放置双套管或多孔橡皮管引流;切口部分缝合。
⑵肝叶切除术:适用于:①病程长的慢性厚壁脓肿,用切开脓肿引流的方式,难以使脓腔塌陷,长期残留无效腔,创口经久不愈者;②肝脓肿切开引流后,留有窦道长期不愈,流脓不断,不能自愈者;③合并某肝段胆管结石,肝内因反复感染、组织破坏、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④肝左外叶内多发脓肿致使肝组织严重破坏者。肝叶切除治疗肝脓肿应注意术中切勿使炎性感染扩散到术野或腹腔,特别对于肝断面的处理要细致妥善,术野的引流要通畅,一旦局部感染,将导致肝断面的胆瘘、出血等并发症。肝脓肿急诊肝叶切除,有使炎症扩散的危险,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4.治愈标准
⑴经手术引流后,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⑵肝穿刺抽脓,注药,症状体征消失,周身情况改善。
七、预后和预防
1.预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预后与其年龄、体质、原发病、脓肿数目、治疗开始的早晚、治疗的彻底性和有无并发症等密切相关。年幼及老年患者的预后较青壮年者差,病死率也高。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单发性肝脓肿。病菌的种类与毒性对肝脓肿的预后也有密切关系。由大肠埃希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引起的肝脓肿病死率较高,对多种药物不敏感的菌种感染者预后也差。全身情况较差和营养不良及有明显肝功能损害者,如低蛋白质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时,病死率更高。有并发症的肝脓肿,如膈下脓肿、脓肿破入腹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胆道出血,或合并脓胸或肺脓肿时,病死率增高。相反,单发性脓肿症状轻微无并发症者,预后良好。因此,对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要求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有效的排脓,彻底处理原发病灶以及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等,可大大降低病死率。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
2.预防:①提高机体的健康素质。增强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可能诱发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如大剂量化疗、放疗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②对容易诱发细菌性肝脓肿的疾病应抓紧治疗,如肝胆管结石、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肠道感染等。将这些病因控制住后,就能预防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事实上,由于强大有效的抗生素的早期使用,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