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正常肾脏位置,左侧肾盂位于第一或第二腰椎,右侧略低;正常肾脏的活动度,在深吸气与呼气、站立位与平卧位时相差可达2cm~5cm。活动肾、游走肾或肾下垂等系指该肾活动度超过正常活动范围,与异位肾不同。当支援肾脏的结缔组织松弛,肾蒂过长或因消瘦而引起肾周脂肪组织减少等情况下,可引起肾下垂(ptosis of kidney)。肾下垂多见于女性,20%~25%的妇女可有肾下垂,比男性多10倍。约70%肾下垂见于右侧,20%为双侧,仅10%为左肾下垂。肾下垂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80%以上的肾下垂病例无症状,常在腹部检查或病人无意中发现。
1.病因:可能与肾窝浅、肾蒂长、肾周脂肪减少、肾周结缔组织松弛、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或腹压突然减少(如分娩)、损伤(如由高处跌下或躯体受到剧烈震荡)、久坐久站等诸多因素有关,可能是单个因素,但大多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发病机制:肾下垂可牵拉肾血管或使其扭曲,从而造成肾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肾充血、肿胀,以致发生绞痛、血尿、蛋白尿甚至无尿;肾脏下移后引起输尿管扭曲、成角,导致肾积水,并可继发感染和结石。肾下垂常伴有其他内脏器官下垂。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
⑴腰痛:呈钝痛或牵扯痛,久坐、久立或活动后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⑵Dietl危象:系肾蒂突然牵拉或输尿管发生急性梗阻所致,表现有肾绞痛、恶心、呕吐、虚脱、脉搏增快等症状。
⑶消化道症状:因交感神经激惹所致,可以有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⑷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失眠、乏力、心悸、头昏、眼花等症状。
⑸泌尿系统症状:继发感染后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血尿。
⑹体格检查:肾区双合诊能扪及光滑肾脏下极,比较平卧与侧卧及直立时肾脏的位置和活动度,即能作出初步诊断。
2.并发症:肾下垂还可引起多种肾脏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慢性肾炎、肾积水、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缺血、高血压及肾萎缩。另外,下垂肾脏本身可影响其他脏器,压迫肠系膜上动脉可使盲肠充血,进而可致慢性阑尾炎。压迫十二指肠可致幽门梗阻,胆管及胃扩张。肾下垂可伴有胃肠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血尿、高血压,以及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
三、医技检查
1.X线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必须在最后加摄立位片以了解其活动程度。但由于在摄立位片时必须在站立即刻,否则造影剂排尽后就不能显示肾脏,因此有时肾脏尚未下垂到平时的位置。
2.超声检查:在头低足高位半小时后用超声检查定好的肾脏位置与活动后肾脏的位置之间可得出肾脏的活动度。
3.低头卧位试验:嘱患者头低足高卧位3天(可在床脚抬高一块砖头长径的高度),在睡前、中和后分别测定尿常规或每小时尿血细胞排出率,并观察症状有无缓解。如睡后尿中血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症状缓解者,则支持肾下垂之诊断,如未缓解则可除外肾下垂之因素。
4.注水试验:为明确患者的腰痛是否来自肾脏,可经膀胱镜输尿管插管后向肾盂内注水直到腰部感到胀痛。如疼痛性质与部位均与平时发作时相似者为阳性,支持肾下垂的诊断;如不相似者为阴性,不是肾下垂引起的症状。
5.尿常规检查:可发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偶可有蛋白。也可作对比试验,即嘱病人睡前排尿,平卧睡眠,次日晨起留尿标本。起床活动后再留1份尿标本。观察两份标本之间红细胞计数的差异。通常,第2份标本中的红细胞应比第1份标本中的多。合并感染时,尿中可有脓细胞。
6.排泄性或逆行性肾盂造影:先摄平卧位X线片以及最后摄直立位片,了解肾盂位置。如肾盂较正常位置下降1个椎体即为肾下垂。若下降至第3腰椎横突水平即为1度,降至第4腰椎突为2度,降至第5腰椎横突为3度,第5腰椎以下为4度。
四、诊断依据
1.腰部钝痛或牵扯痛,久站后加重,平卧后症状改善。偶有肾绞痛样发作。合并感染时则症状加重,并可有尿频、血尿及发热。可有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在肾蒂突然受牵拉及输尿管急性梗阻时可出现典型的Dietl危象。
2.侧卧和立位可清楚触及肾脏,活动度大。
3.肾盂造影时,比较站立和平卧位,肾盂影下降超过一个腰椎椎体,并见输尿管扭曲及肾积水等。
4.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异位肾:是由于肾脏位置的先天性异常。可位于胸腔、腹膜后、盆腔等部位。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异位的肾脏,但肾脏的位置不会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尿路造影、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2.多囊肾:也是一种肾脏的先天性畸形,表现为上腹部肿块及血尿。体格检查时可在肾区触及肾脏。一般双侧均可触及肾脏,没有移动度。经过X线检查及B超检查可帮助诊断。
3.肾肿瘤:一般当出现腰部肿块时,已是肿瘤的晚期,都会有血尿、疼痛症状。体格检查时可发现肿块比较固定,且有压痛。X线及B超、CT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4.肾积水:也可表现为腰部肿块。肿块可逐渐增大,但触诊可有囊性感。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显示梗阻曲线。B超检查则显示囊性占位。
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还有重复肾、腹膜后肿瘤等,与肾下垂的鉴别并不困难。主要取决于肿块的质地、移动度、泌尿系统X线检查、B超及CT检查的结果。
六、治疗原则
大多数肾下垂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也就不需特殊治疗。如疼痛较重,或有并发症时可考虑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诊断肾下垂后,不论程度如何,均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尤其是仅有临床症状而无并发症时。非手术治疗包括高热卡饮食,增加肾周脂肪;多卧床休息,卧床时大腿抬高;加强锻炼,增加肾周脂肪;多卧床休息,卧床时大腿抬高;加强锻炼,增加腹壁张力;腹部按摩;电刺激;消除感染病灶;调理神经衰弱;使用各种类型的腹带及肾托。
2.硬化剂注射:肾周脂肪囊内注射硬化剂后,产生化学性、无菌性炎症,肾脏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固定。常用药物有奎宁明胶、醋酸酚、自体血液等。适应证是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凡患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迷走血管或纤维束带压迫输尿管等机械性梗阻为其禁忌证。注射后低头卧位1周及平卧1周后可起床活动。失败者可重复注射1次。
3.肾下垂固定术:手术适应证是严重疼痛超过3个月,并且有时或长期服用止痛剂;立位肾功能下降或肾积水;每年合并泌尿系感染超过3次;合并肾结石、高血压。手术禁忌证是神经衰弱或全内脏下垂,症状与体位关系不大,即平卧症状不缓解者也不宜手术治疗。
七、预防
无症状、无并发症者不需治疗;如果症状较重而影响工作,应增加营养、锻炼腹肌,用肾托或腰带托起肾脏。肾下垂症状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行肾悬吊固定,即把肾完全游离后,将其固定于正常位置,术后应平卧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