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疾病名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557.001 ICD-10:A05.201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急诊科,普通外科,腹部外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08-10-29

    一、概述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zing enteritis)是与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联系的一种急性肠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发热、呕吐和腹胀,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本病农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在全年皆可发生,尤其多见于夏秋两季,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成人多见,男女之比为1.7:1,年龄分布为882岁,其中15岁以下儿童占60.5%

 

    本病曾有两次大流行,一次发生于二战后的德国,另一次发生于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起因都是由于吃了未煮熟或变质的肉类。

 

    细菌培养和生化检测表明: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Welchii杆菌(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有关,还与发病者肠腔内蛋白酶浓度低下,以及主食甘薯、大豆粉中所含耐热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有关,亦与饮食习惯从多吃蔬菜转变为多吃肉食,并进食沾染有Welchii杆菌的肉类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病史: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

 

腹痛: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也常可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

 

腹泻便血: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即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天,长者可达1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恶心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

 

全身症状: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天渐退,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

 

2.体征:相对较少。有时可有腹部饱胀、见到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3.并发症:严重者可致肠溃疡和肠穿孔。

 

三、医技检查

 

1.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增多,甚至高达40×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

 

2.粪便检查: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系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3.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四、诊断依据

 

1.青少年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可有腹泻和大量血便,色暗红或鲜红,有特殊腥臭气味。

 

2.全身症状:发病后l2d可有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感染性休克。

 

3.随病情发展,腹部可有程度不同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炎征象或有肠梗阻表现。

 

4.上述表现在不同病例有所不同,临床可分为四型:血便型、腹膜炎型、中毒型及肠梗阻型。

 

5.X线腹部透视及摄片可见局限性小肠胀气和气液平面以及小肠壁增厚、黏膜不规则改变。

 

6.术中可见小肠呈节段性急性炎症并与正常肠管分界明显。可发展为坏死、穿孔,也可为斑片状病灶。

 

7.病理检查证实。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克罗恩病:起病相对缓慢。主要症状为腹痛、低热、偶尔亦有腹泻,多无血便。治疗中病况时轻时重,愈后亦有再次发病之可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常增高,但无核左移。X线钡灌肠造影呈“鹅卵石”现象。

 

2.中毒性菌痢:为脓血便,便血量多不大,患者有里急后重感,便中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3.肠套叠:多见于男性儿童,成人多为继发,主要以肠梗阻及血便为主要表现,3/4的病人有腹部包块,且化验检查血象不高,X线钡灌肠见有“杯口”状阴影。

 

4.急性胰腺炎:多无腹泻及血便,腹痛多位于上腹部,血、尿淀粉酶升高,腹腔若有渗出液,测其淀粉酶含量及胰腺CT检查即可确诊。

 

六、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呕吐停止,便血减少,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加量。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葡萄糖、复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延迟康复。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失水、失钠和失钾者较多见。可根据病情酌定输液总量和成分。儿童每日补液量约80100ml/kg,成人20003000ml/d,其中5%10%葡萄糖液约占2/33/4,生理盐水约占1/31/4,并加适量氯化钾。

 

抗休克: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或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

 

抗生素:控制肠道内感染,减轻临床症状,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苄青霉素(48g/d)、氯霉素(2g/d)、庆大霉素(1624u/d)、卡那霉素(1g/d)、舒氨西林(6g/d)、复达欣(4g/d)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二种联合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儿童用氢化可的松每天48mg/kg或地塞米松12.5mg/d;成人用氢化可地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均由静脉滴入。

 

对症疗法:严重腹痛者可予杜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

 

抗毒血清: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u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2.外科手术治疗

 

肠穿孔。

 

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

 

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

 

肠梗阻、肠麻痹。

 

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①肠管内无坏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鲁卡因肠系膜封闭,以改善病变段的血循环;②病变严重而局限者可作肠段切除并吻合;③肠坏死或肠穿孔者,可做肠段切除、穿孔修补或肠外置术。

 

七、预后

 

本病病死率直接与败血症、DIC、腹水、极低体重儿有关,一般为20%40%。手术后的短肠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不多见。长期随访术后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均较好,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亦不高。

 

参考文献:

 

[1] 吴同法,孙剑勇.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1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03-1905.

[2]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2.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6.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假膜性肠炎 下一疾病:急性胆囊炎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