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走马疳(口颊坏疽、走马牙疳)又称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是指发生于龈缘和龈乳头的急性坏死性炎症。由于Vincent于1898年首次报道此病,故又称为Vincent龈炎。因在患处发现大量的梭型杆菌和螺旋体,又称为“梭杆菌螺旋体龈炎”。死亡率极高,约为80%。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此病已不多见,在我国也已逐渐减少。该疾病的病因:
病原体为梭状杆菌和奋森螺旋体,二者为共生厌氧菌,平时可存活于牙间隙 龈沟与牙周袋内,单独一般不易致病。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此两者病原体大量繁殖而致病,当口腔卫生不良、营养状况不佳时则发病迅速且病损严重。该疾病还可合并其他细菌和链球菌、丝状菌、黑色素拟杆菌形成的混合感染。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者,起病急,全身困倦无力,发热,牙龈坏死溃疡,牙间乳头消失,牙龈出血,牙松动明显,口腔恶臭,进食和吞咽困难,垂液增多,局部区域淋巴结肿痛,血中白细胞升高伴发热、头痛、全身乏力。
2.重者牙龈坏死迅速,牙槽骨外露,牙松动。
3.局部疼痛,涎液增多。
4.慢性者少见,主要表现为牙龈易出血,轻痛、口臭,在龈乳头处可见灰黑色坏死组织。
5.并发症:得不到控制甚至可使牙槽骨暴露、骨坏死、牙齿松动脱落。
三、医技检查
发病的早期就应进行取病变部标本做涂片培养检查,力争早期确诊,及时有效地活疗。
四、诊断依据
1.本病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龈乳头和边缘龈的坏死,前牙尤其是下前牙最多见。患者常以牙龈疼痛、出血、口臭等为主诉。
2.临床检查可见边缘龈和龈乳头充血、水肿,出现坏死性溃疡,表面覆以灰白色、污秽的假膜。坏死物质脱落后,牙龈乳头中心凹陷呈火山口状,牙龈边缘呈虫蚀状。在病变与正常牙龈之间,可见一狭窄的红带将两者分开。病损一般不波及附着龈。
3.患处极易出血,甚至有自发性出血。口中有血腥味,还可有特殊的腐败臭味。
4.病损区疼痛明显,或有木胀感。
5.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重症可有低热、疲乏等。同时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6.坏死区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可见大量的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7.急性期未及时治疗且抵抗力低时,可发展成急性坏死性龈口炎,若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可造成颊部坏死、穿孔,称为走马牙疳。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边缘性龈炎:病程长,以牙间乳头和游离龈的充血、红肿和遇机械刺激易出血为主要表现;但无自发痛,无自发性出血,无牙龈坏死,无特殊的腐败性口臭;涂片很难找到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2.牙周炎:病损以牙周袋、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为主,但无牙龈坏死,无明显的牙龈局部疼痛及全身症状,无特殊的腐败性口臭。
3.疱疹性龈口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起病急,有1~2天发热的前驱期。主要侵犯牙龈、唇、颊、腭等黏膜,典型病变为牙龈和口腔黏膜发生成簇小水疱,溃破后形成多个小溃疡或互相融合,假膜不易擦去,无组织坏死,无腐败性口臭。涂片检查可见脱落细胞中有包涵体等病毒感染征象。
六、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对缓解症状、消除感染、减少疼痛、防止病变蔓延和促进组织愈合有重要作用。1%~3%过氧化氢液、1:2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剂做冲洗、含漱或湿敷。1%甲紫液、磺甘油等局部涂擦。
2.全身治疗:抗感染首选用青霉素肌内注射,病情严重者给予静脉滴注。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头胞拉啶、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还可使用抗无芽孢厌氧菌活性较强的药物和甲硝唑(灭滴灵)等。还应注意加强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必要时从静脉补予体液及电解质。
3.中医辩证施治。
七、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彻底去除牙石及不良修复体、充填体等刺激物。
2.加强锻炼,提高健康水平,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3.叩齿、早晚按摩牙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