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网专著 版权所有
第三节 反应性精神病
http://www.zgkw.cn    主编:刘振华 陈晓红 章节作者:田疆

 

  反应性精神病属于心因性精神障碍的范畴.是否把这组疾病列为独立的疾病单元,在国际上迄今尚有不同的见解。我国精神病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中华医学会l984年对精神疾病的分类中,将反应性精神障碍列为一独立的疾病单元;l989年西安会议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CCMD2)中,也将反应性精神障碍单列出来。反应性精神病不包括非精神病性反应性精神障碍。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刺激所致的一组精神疾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大多数起病急骤,病程短,一般预后好,不易复发。由于概念和诊断标准的不一致,国内外报道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从国内报道来看,患病率多在0.170.32‰,占住院精神病患者的2.14.8%

 

  反应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诊断此病又无生物学标准,故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

 

  【病因病理】

 

  反应性精神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生活或环境中的精神刺激或创伤。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否发病,又与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信念、机体状态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也就是说,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生是精神刺激和易感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精神刺激足够强度,超过了一般个体的耐受力.就可能发病;而日常生活中一般的不愉快刺激或心理矛盾,只有极少数最敏感、脆弱的易感个体才会得病。

 

  引起反应性精神病的精神刺激大致有以下几种:灾难事件、悲痛事件、日常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长期的心理压力或思想矛盾以及隔离状态、战争场面等。在极少数情况下,过度的喜悦或兴奋也可以引起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人用巴甫洛夫学说或汉斯·塞里的应激学说来解释此病的发病机制,但是并无满意的答案。

 

  【主要症状体征】

 

  反应性精神病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急性起病者多见。有人统计急性及亚急性起病者占86.5%。虽然反应性精神病的临床症状不一,但多能反映出与精神刺激有关的内容。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反应性抑郁、反应性兴奋、反应性意识障碍及反应性偏执等。主要表现为:(1)情绪障碍: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恐惧、易激惹、兴奋及木僵也不少见;(2)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幻视较多。妄想则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常见;(3)意识障碍:许多病人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特别是急性起病的患者,定向力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常见的,有些患者表现为朦胧状态或梦样状态;(4)其他: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躯体不适也往往伴随上述症状的出现而发生。

 

  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绝大多数经躯体检查及辅助检查没有异常发现,即使发现了异常,往往与本病也无直接关系。

 

  【误诊概况】

 

  由于反应性精神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而许多精神疾病在起病前也会有一定的精神因素,故很容易造成误诊。据北京安定医院及四川医学院精神病科统计.误诊率为50%左右。综合国内近l0多年的随访研究,反应性精神病的平均误诊率为40.7%,见表99

 

  表99 国内514例反应性精神病的误诊率   

作者

例数

误诊例数

误诊率(%

上海精神病防治院(1977

93

23

24.7

杜荣玉(1978

120

60

50.0

高至胜(1980

127

68

53.5

南京(1984

63

14

22.2

孙杭生等(1988

111

44

39.6

合计

514

209

40.7

 

    【误诊范围】

 

  许多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容易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而将反应性精神病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报道较少见。孙杭生等从明确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的67例中,发现7例入院时曾分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4、癔症(2及非典型性精神病(1,误诊率为10.4%

 

  一、反应性精神病易误诊为下列几种疾病:

 

  1.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可以表现为丰富的幻觉和妄想,有时临床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当医生只注意临床症状,忽略了心因在发病时的作用及心因与症状的联系时,就易造成误诊。

 

  2.躁狂抑郁症:反应性兴奋及反应性抑郁有时与躁狂抑郁症很难鉴别。后者发病无明显精神因素,且以情感障碍为原发症状,一般无意识障碍。不注意鉴别诊断,也会产生误诊。

 

  3.癔症:由于一些反应性精神病表现为癔症样症状,同时,癔症发病前也常有精神因素为诱因,所以,将反应性精神病误诊为癔症并非罕见。

   

  4.其他:当反应性精神病以意识障碍为突出症状时,可被误诊为脑器质性精神病。如果症状不典型或病史不全,也可被误诊为非典型性精神病。

   

  二、将其他疾病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的情况,临床上较多见,文献报道也较多:

 

  1.精神分裂症:急性起病的精神分裂症很容易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特别是病前有一定精神因素者更是如此。临床上常常见到将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误诊为反应性偏执。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的误诊病例中占80.4%

 

  2.躁狂抑郁症:将躁狂抑郁症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的也不少见,占误诊病种的7.7%。特别是抑郁症,常表现为情绪忧郁、意志消沉。如果病前有精神因素为诱因,很容易误诊为反应性抑郁。在临床上,内因性抑郁和反应性抑郁有时很难区分,英美的精神病学者将两者统称为抑郁症。

 

    3.癔症:由于反应性精神病可以有类似癔症样表现,而癔症又是心因性疾病的一种,将癔症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也常在临床中见到,占误诊病例的5.7%

 

    4.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有脑器质性病变时,很容易对应激产生过度反应,如果忽略了原发病,颇易误诊为反应性意识障碍。

 

  5.其他:病态人格、分裂一情感性精神病等,被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的也有报道。

 

  【误诊原因】

   

  一、由于诊断反应性精神病无生物学标准,而此病的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同时,目前又缺乏统一的指标来测量精神刺激的强度,这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国内外诊断反应性精神病有一些标准,但标准之间存在着差异。而我国目前使用的诊断标准仍未完全统一,这也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医生了解病史欠仔细,观察病情不全面,忽略了鉴别诊断和追踪分析,这是造成本病误诊的最常见原因。

   

  1.对起病急且有明确精神刺激的病人,注重了精神因素的性质和强度,忽略了个体素质因素。一旦考虑了反应性精神病,往往会产生对心因性症状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对心因与症状的关系,特别是心因与症状的逐渐“分离”现象重视不够,延误了疾病的确诊。

   

  2.对病情很快缓解的患者,只看到愈后良好的表面现象,缺乏全面分析,易于下反应性精神病的诊断,等病情复发时,才更正为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疾病。

   

  3.不注意鉴别诊断及追踪观察。对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忽略了必要的头颅CT检查、智力测验等;忽略了躁郁症、癔症的临床特点及患者的病前性格、以往发作史等。

 

  三、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医务人员,把疾病的发生归咎于实际上与疾病无关的生活事件,甚至颠倒了因果关系。如忽略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当患者遇到精神刺激病情加重后,误以为刚刚发病,随意下反应性精神病的诊断,造成误诊。又如忽略了抑郁症早期的轻微症状,由于抑郁造成患者考试失败致使抑郁加重,而被误认为考试失败导致了反应性抑郁。

   

  四、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医生回避作出精神分裂症或躁郁症的诊断,宁愿诊断为心因性反应,去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要求。

   

  五、有时把反应性精神病患者意识清晰度下降时出现的幻觉、思维障碍及不协调性兴奋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而把反应性精神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少数反应性兴奋的病人,被过早地使用了电抽搐治疗,掩盖了典型的症状与病程,也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减少误诊的措施】

 

  一、应以CCMD-2中反应性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性反应及适应性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可以参照Jaspers提出的诊断原则。统一诊断标准,既可减少误诊,又利于对疾病的进一步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诊断原则,我们认为诊断反应性精神病应依据以下几点:(1)精神刺激足够强度,超过了个体的耐受能力;(2)事件的发生是出现精神障碍的直接原因,而精神症状的内容必须反映这一事件;(3)精神症状达到了精神病的程度,明显妨碍了社会功能;(4)精神症状随刺激的消除而消退;(5)预后好,无残留精神症状,无复发倾向。

   

  二、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进行鉴别诊断。在了解病史时,要注意了解病前性格、既往患病情况及家族史等。搞清精神创伤与发病的关系。既要重视精神刺激的强度,又不可忽略个体素质因素,特别应注意患者对刺激的感受。动态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症状的变化,尤其是心因与症状的关系,为诊断的重新考虑提供线索。对起病急、恢复快的患者,要注意全面深入地分析。对可疑的病例注意进行鉴别诊断。怀疑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要早作头颅CT检查;怀疑是抑郁症时,要注意发现昼重夕轻的特点;考虑有癔症的可能时,就要注意其症状是否有夸张性及暗示性特点。

   

  三、克服偏见,实事求是。既要防止扩大心因性反应的诊断范围,也要防止将反应性精神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如果考虑有反应性精神病的可能,就应避免过早地作电抽搐治疗或过快地加大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以免妨碍病情的正确观察,造成误诊。

   

  四、做好随访工作,追踪观察一些可疑病例,及时发现一些更正诊断的线索,防止长期误诊。

   

  附:诊断依据(引自CCMD2)

 

  一、急性心因性反应:

   

  1.有异乎寻常的严重精神冲击的体验。

   

  2.在遭遇精神冲击后数分钟或数小时立即发病。

   

  3.精神障碍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4.病程持续数小时至1周,以完全缓解告终。

 

  二、延迟性心因反应:

   

  1.有对于病人说来是异乎寻常的严重精神冲击。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表现为至少下述4项之一:(1)控制不住地反复回忆受冲击的经历;(2)反复出现创伤事件的恶梦;(3)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强烈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周年日等情况下引起强烈的精神痛苦。

 

  3.持续的警觉水平增高,表现为至少下述5之二:(1)难入睡或易惊醒;(2)易激惹或易怒;(3)集中注意困难;(4)过份地惊跳反应;(5)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事件或场合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出汗、心跳、面色苍白等。

   

  4.持续的回避,表现为至少下述7项之二:(1)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2)避免参加可以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可以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3)体验到与别人情感疏远,不亲切;(4)兴趣爱好的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性经验无关的某些活动仍保持兴趣;(5)情感狭隘,如对亲人的感情淡化;(6)不能回忆(遗忘)创伤性经验的某一重要方面;(7)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结婚等。

 

  5.精神障碍在应激l2周后发生,明显妨碍社会功能.且持续13个月。

   

  三、持久心因性反应:

   

  1.有可以辨认的生活事件或困难处境作为发病诱因,发病诱因照例是长期存在的,或复杂的多事件性的,或有持久的不良效应的。

   

  2.精神障碍表现为下述3项之一:(1)以猜疑、对人不信任和自我援引等为特点的被害妄想;(2)以易伤感、好哭泣、好倾诉和引人同情为特点的抑郁心境;(3)以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或人格特点的改变为主的精神障碍。

 

  3.精神障碍持续至少3个月,可长达数年,且明显妨碍社会功能。

   

  4.没有类似精神障碍的历史,没有复发的倾向。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等编。临床精神医学。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41

2.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95

3.夏镇夷,等编。实用精神医学。第l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990165

4.杨德森主编。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案例。第1版,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l989558

5.孙杭生,等。首次住院诊断反应性精神病111例临床分析。金华医学l988(1)53

6.杨德森。精神刺激弄口精神紧张。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9(9)312

7.杜荣玉。反应性精神病的诊断问题。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副刊)19784(5)251

8.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心因性反应症的随访研究。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副刊)19773(5)22l

9.高至胜。反应性精神病59例临床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l9806(4)223


上篇:第二节 躁狂抑郁症 下篇:第四节 隐匿性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