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麦克尔(Meckel)憩室又称先天性回肠末端憩室,由于卵黄管的肠端未闭所致最多见。据解剖学统计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4%,男性多于女性2倍,大多数人无任何症状,但有8%~22%病例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临床症状,其中48%~60%发生于2岁以内,男性出现并发症者多于女性3~4倍。
憩室位于距回盲瓣100cm以内的回肠上,在肠系膜的对侧缘,有自身的血供,多数呈圆锥形,少数为圆柱形,口径1~2cm,憩室腔较回肠腔为窄,长度在1~10cm之间,盲端游离于腹腔内,顶部偶有残余索带与脐部、胸壁或肠系膜相连。组织结构与回肠相同,唯肌层较薄。约50%的憩室内有迷生组织,如胃黏膜(80%)、胰腺组织(5%)、空肠黏膜、十二指肠黏膜、结肠黏膜等。必须在憩室各部分做连续切片检查,才能更多地发现迷生组织。胃黏膜一般分布相当广泛,可占大部分憩室黏膜,有时呈散在性小岛性分布,但靠近憩室顶端最易找到。胰腺组织常位于顶尖处,呈黄白色颗粒状,易于识别。憩室可因迷生组织分泌消化液,损伤肠黏膜而引起溃疡、出血及穿孔;可因粪块、异物、寄生虫而发生急性炎症、坏死及穿孔;可因扭转、套叠、疝入、压迫、粘连而引起各种急性肠梗阻。
二、临床表现
一般都认为憩室内迷生组织的存在和憩室的形态特点是引起麦克尔憩室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1.出血:约有20%~30%病例,多见于2岁以内婴儿,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量大的,一次可达数百毫升,色泽鲜红或暗红,在短期内发生出血性休克,严重贫血。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出血常会自行停止,或反复间歇出血。
2.肠梗阻:约占25%~40%,可有肠套叠、肠扭转、腹内疝等。以憩室顶端的纤维索带所形成的内疝和肠扭转,以及憩室本身的扭转,粘连所引起的肠梗阻最为常见,其次是憩室为起套点形成的回结型肠套叠,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的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相同。起病比较急骤,症状严重,常为绞窄性,可发生肠坏死而引起腹膜炎。
3.憩室炎:14%~34%。当憩室引流不畅或有异物滞留时,可发生炎性病变(Meekel's diverticulitis)。临床症状主要为脐周或右下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可发现右下腹或脐下有压痛和腹肌紧张,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临诊时往往难以鉴别,常误为穿孔性阑尾炎而手术。
4.憩室穿孔:25%~50%。憩室的炎症和溃疡均会导致憩室穿孔,大多骤然发生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和发热,腹部检查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少数病例膈下有游离气体。
5.其他:可引起憩室疝或Litter疝,憩室嵌顿于腹股沟管疝囊内,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或仅在腹股沟部触及压痛性圆锥形条状肿块。此外,尚有憩室内异物或肿瘤,可有憩室炎症状。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比例增高。
2.X线钡餐:见距回育瓣lOOcm以内有憩室,其直径小于回肠腔;憩室腔内可有异位胃黏膜组织,可伴出血或溃疡。
3.99m锝同位素扫描:是可靠的诊断方法,准确率可达70%~80%。99m锝对胃黏膜壁层细胞具有亲和力,并能被摄取。因此,当憩室壁层含有胃黏膜伴有出血的病例,腹部扫描可显示放射性浓集区。如检查前服用甲氰咪胍,可使胃黏膜摄取增加,从而提高阳性率。但当胃黏膜因炎症而被破坏时,亦可出现假阴性。此外,肠道血管瘤、腹主动脉瘤、淋巴瘤、肾盂积水、小肠的消化性溃疡、肠息肉、小肠套叠等疾病,均可出现假阳性。因此,还必须结合临床所见,分析鉴别。新近发展的99mTc标记红细胞腹部扫描检查,能够检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从而推测其出血原因,提示手术指征,有临床实用价值。
四、诊断依据
1.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发热。伴发憩室溃疡时可有反复大量便血。
2.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多偏向腹中部;伴发憩室穿孔时范围扩大,症状加重。
3.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比例增高。
4.X线钡餐见距回育瓣lOOcm以内有憩室,其直径小于回肠腔;憩室腔内可有异位胃黏膜组织,可伴出血或溃疡。
5.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五、治疗原则
凡有麦克尔憩室并发症的病例,都应进行手术,将憩室切除。表现为腹膜炎或肠梗阻的病例,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治疗原则,进行术前准备和手术探查。表现为多次消化道出血的2岁以内病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后进行手术。手术时应楔形切除憩室基底,以免遗留已形成的溃疡或迷生组织。在其他疾病进行手术时发现无症状的憩室,以往认为如情况良好,可切除憩室以免后患。近年认为憩室很少发生并发症,尽量避免因切除无病变的憩室而引起意外的并发症。所以,主张以不切除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