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超市
中国医院协会
退出  |  刷新
问与搜帮助中心网站地图 中国康网
中国康网频道网站 当前:全国
医院
医生
疾病
药物
医院圈子
搜索问吧内容
按拼音浏览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部位浏览
全身 头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口部 鼻部 颈部 脊柱 胸部
腰部 腹部 臀部 生殖部位
皮肤 上肢 下肢 手部 足部
按疾病系统
跳过导航链接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血液及淋巴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风湿免疫性疾病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骨科疾病
妇产科疾病
儿科疾病
皮肤病
性传播疾病
耳鼻咽喉科疾病
眼科疾病
口腔疾病
遗传疾病
肛肠疾病
你的位置: 疾病百科 -> 按疾病系统浏览 -> 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副伤寒
疾病名称:副伤寒
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002.901 ICD-10:A01.401
所属部位:全身,
所属科室:急诊科,传染科
擅长治疗的医院 擅长治疗的医生 相关药物

http://www.zgkw.cn 日期:2011-07-22

    一、概述

    副伤寒(faratyphoid fever)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其病原分别属沙门菌A,B和C组,生化特性类似伤寒杆菌,而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的成分不同。副伤寒丙有Vi抗原。各种副伤寒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只对人有致病作用。

    流行病学特点与伤寒相同。易经食品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但发病率较伤寒低得多。小儿副伤寒相对多见,其中以副伤寒乙占多数。成人中副伤寒甲较多。某些地区副伤寒丙发病率较高,可能与伤寒菌苗中不含副伤寒有关。

    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仿。肠道病变较少而表浅,故肠出血或穿孔的机会少。但胃肠炎型者肠道炎症病变却较明显而广泛,常侵及大肠。败血症副伤寒常有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化脓性迁延性病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常难以与伤寒鉴别,较突出的区别如下:

    ⑴潜伏期稍短,一般为1~10天。

    ⑵发病急起的较多,尤其是副伤寒乙和丙,常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2~3天后症状减轻,出现发热等伤寒的临床表现。

    ⑶病程平均1~3周,明显的发热可持续数日,但热型不如伤寒典型,头痛,全身不适常见,玫瑰疹少,肠道并发症少。

    ⑷副伤寒丙临床除伤寒型外,还有急性胃肠炎及败血症。

    2.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三、医技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3.免疫学检查

    ⑴肥达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⑵其他免疫学检查:①被动血凝试验(PHA):可用于早期诊断;②对流免疫电泳(CIE):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早期诊断;③协同凝集试验(COA):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④免疫荧光试验;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4.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⑴DNA探针(DNAProbe)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⑵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国外Jae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当地有本病散发或流行,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进不洁饮食史或与副伤寒感染者有较密切的接触史。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2.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⑴临床表现类似轻型伤寒、或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⑵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但脓毒血症者可增高至(20~30)×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血液及骨髓培养阳性。血清肥达反应“O”1:80以上及“A”或“8”1:160以上;或“C”1:l60以上;滴度随病程递增。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慢性肠炎:临床上表现为发烧,黏液便,类似痢疾。此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

    2.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病人有高烧、寒战、厌食和贫血等症状,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等),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六、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⑴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⑵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⑶对妊娠合并副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⑷对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⑸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七、预后和预防

    1.副伤寒的预后良好,恢复后慢性带菌者较少见。病死率低于伤寒,治疗与伤寒相同。

    2.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①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②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④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⑤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⑥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2次,服用3~5天;⑦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声明:本站提供的疾病相关资料不作为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最后依据
上一疾病:腹腔结核 下一疾病:肺吸虫病
医院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