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副伤寒(faratyphoid fever)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其病原分别属沙门菌A,B和C组,生化特性类似伤寒杆菌,而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的成分不同。副伤寒丙有Vi抗原。各种副伤寒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只对人有致病作用。
流行病学特点与伤寒相同。易经食品传播,常呈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但发病率较伤寒低得多。小儿副伤寒相对多见,其中以副伤寒乙占多数。成人中副伤寒甲较多。某些地区副伤寒丙发病率较高,可能与伤寒菌苗中不含副伤寒有关。
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仿。肠道病变较少而表浅,故肠出血或穿孔的机会少。但胃肠炎型者肠道炎症病变却较明显而广泛,常侵及大肠。败血症副伤寒常有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化脓性迁延性病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常难以与伤寒鉴别,较突出的区别如下:
⑴潜伏期稍短,一般为1~10天。
⑵发病急起的较多,尤其是副伤寒乙和丙,常先有急性胃肠炎症状,2~3天后症状减轻,出现发热等伤寒的临床表现。
⑶病程平均1~3周,明显的发热可持续数日,但热型不如伤寒典型,头痛,全身不适常见,玫瑰疹少,肠道并发症少。
⑷副伤寒丙临床除伤寒型外,还有急性胃肠炎及败血症。
2.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三、医技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多为3×109/L~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3.免疫学检查
⑴肥达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⑵其他免疫学检查:①被动血凝试验(PHA):可用于早期诊断;②对流免疫电泳(CIE):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早期诊断;③协同凝集试验(COA):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④免疫荧光试验;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4.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⑴DNA探针(DNAProbe)DNA探针是用DNA制备的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或鉴定特定的细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标记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针)与标本中已变性的细菌DNA杂交,通过测定是否发生杂交反应来达到检测目的,由于此探针是以细菌专有的特异性基因片断制备,故特异性很高。用DNA探针对培养所得的伤寒杆菌进行检测,敏感性需标本中达1000个细菌才能检出。DNAProbe的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鉴定及分离。
⑵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它能在数小时内在体外将目标基因或DNA片段扩增到数百万倍,检出率较DNA探针高100~10000倍,国外JaeHS等用PCR方法扩增伤寒的鞭毛抗原编码基因,敏感度能检出10个伤寒菌,特异性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现产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是提高准确度的关键。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当地有本病散发或流行,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进不洁饮食史或与副伤寒感染者有较密切的接触史。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2.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
⑴临床表现类似轻型伤寒、或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⑵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但脓毒血症者可增高至(20~30)×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或消失,血液及骨髓培养阳性。血清肥达反应“O”1:80以上及“A”或“8”1:160以上;或“C”1:l60以上;滴度随病程递增。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慢性肠炎:临床上表现为发烧,黏液便,类似痢疾。此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
2.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病人有高烧、寒战、厌食和贫血等症状,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等),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六、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
⑴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⑵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⑶对妊娠合并副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辩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⑷对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
⑸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七、预后和预防
1.副伤寒的预后良好,恢复后慢性带菌者较少见。病死率低于伤寒,治疗与伤寒相同。
2.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①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②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④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⑤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⑥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2次,服用3~5天;⑦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