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指附着于消化道系膜侧的、具有与消化道相同特性的球形或管形空腔肿物,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畸形。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以回肠发病最多,其次是食管、结肠、十二指肠、胃、直肠等。
1.病因:①消化道再管道化学说:在胚胎早期再管道化时,腔内空泡融合,如有一部分空泡未与肠腔完全融合,可发展成为重复肠道。②胎儿期肠憩室残留学说。③脊索的发育障碍学说:胚胎第3周形成脊索时,因内胚层与外胚层间发生粘连,致使神经管与肠管分离障碍,由于内胚层被牵拉而发生憩室状突起,当内胚层发育为肠管时,此突起发展为各种形态的重复消化道。④血管学说:认为是胎儿肠道发育完成后,发生缺血性梗死病变,而导致肠闭锁、肠狭窄短小肠。坏死残留的肠管断片经受附近血管的营养,再自身发育可形成肠重复畸形。
2.生理病理:①球状型:约占80%,为一种球形或椭圆形囊肿,大小不定,紧密附着消化道的一侧,内有分泌物积聚,并随分泌的增多而逐渐增大。其中一种位于肠壁肌层内或黏膜下,向肠腔内突出,称为肠管内型,多见于回盲瓣附近,早期即可发生肠腔内梗阻。另一种贴附在肠壁上向外突出,称为肠管外型,早期无梗阻症状,随着囊性肿块的增长而压迫肠管或引起肠扭转时,也可发生肠梗阻。②管状型:肠道呈并列的双腔管道,其长度可自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甚至伸延整个结肠。有完全正常的肠壁结构。多数与附着的肠道有交通口相通,以远端居多;如只有近端与正常肠管相通,则远端肠腔常积液而膨大。亦有呈囊袋状与肠腔不相通者。亦有呈长憩室状,可从肠系膜内向外伸向任何部位。亦有少数管状型可具有独自的肠系膜和血液供应。另有一种起源于十二指肠或空肠,经腹腔穿过横膈伸入胸腔,甚至可达颈部,称胸腹腔内重复畸形。
二、临床表现
1.症状体征:症状可出现于任何年龄,多数在婴儿时期发病。①胸腔内消化道重复畸形可压迫呼吸道引起呼吸窘迫,压迫食管产生梗阻症状。腔内衬有胃黏膜时,因受胃酸及消化酶的腐蚀,使邻近的食管及肺组织发生炎症,甚至发生穿孔和出血,出现呕血、便血或脓胸。②胃重复畸形者,上腹部有饱胀感,呕吐不含胆汁,右上腹肋缘下可扪及囊性肿块。③回肠重复畸形者,大的球形囊肿压迫肠道引起肠梗阻,腹部可扪及圆形或椭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有一定的活动度,囊腔内积液增多致使囊壁紧张时出现疼痛及压痛,肠壁肌层内小的球形囊肿常导致肠套叠。④结肠重复畸形的临床症状较轻,压迫肠管可发生低位肠梗阻症状,伴出血时呈鲜红色血便。常伴发重复输尿管、膀胱、阴道、尿道及直肠肛门畸形等。⑤直肠重复畸形于早期即出现排便困难,排便时有肿块从直肠内脱出者,为直肠球状重复畸形的特征,直肠指检时于直肠后可扪及囊性肿块。
2.并发症:可发生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腹部肿物及腹痛、呼吸道症状等并发症。
三、医技检查
1.腹部平片:立位片:腹部无气,单泡影、双泡影、三泡影、肠胀气气液平面。
2.B超:肠腔扩大、蠕动波、幽门肌测定、直肠闭锁位置测量。
3.脊髓腔造影、核磁共振或CT检查对诊断囊肿型畸形较有意义。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应与脊柱内神经管原肠囊肿、美克耳憩室鉴别。
五、治疗原则
由于消化道重复畸形有呼吸窘迫、肠梗阻、肠套叠、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因而诊断确立后,均需手术治疗,手术中要避免遗漏多发重复畸形,手术方法视畸形的解剖情况而不同。
1.单纯重复畸形切除术,适用于与食管不相通又无粘连的食管重复畸形,或少数来自后腹膜或悬挂于分离的肠系膜上的球形畸形。
2.重复肠管与其依附的正常肠管切除术,适用于大部分小肠、结肠重复畸形及部分胃重复畸形,因为多系同一血管供应。
3.开窗式内引流术:适用于十二指肠重复畸形,即将重复畸形与相邻的十二指肠壁部分切除,使两者互相沟通,简单易行,效果满意。
4.中隔部分切除术,适用于管状重复畸形及部分胃重复使双腔变为单腔,有利于肠腔内容物通畅排出。
六、预后
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预后多数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