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疟疾(malaria)是由雌性按蚊叮咬人体时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人类疟疾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4种,分别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由于疟原虫种类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恶性疟脑型凶险发作可引起死亡;间日疟易于复发,可引起暴发流行。本病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14日,三日疟30日,恶性疟12日。
1.流行病学: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是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现在全球仍有1.2亿疟疾患者,带虫者约近3亿;非洲每年还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人群中除由于遗传基因决定对某些疟原虫具先天免疫力,及高疟区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外,对疟原虫普遍易感。在流行区,成人反复感染的机会多,可呈带虫状态,而易感者主要是儿童。孕妇生理功能特殊,免疫力低,易感疟疾。此外,非疟区的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也为易感者,且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2.发病机制: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食,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3.病理改变:疟疾发作几次后,可出现贫血症状。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是疟疾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脾肿大,主要原因是脾充血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吞噬细胞因含有大量疟色素,脾切面颜色变深。脾肿大可达脐下,其重量由正常人的150g增到500g,甚至1000g以上。
二、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常见并发症为贫血、脾肿大、凶险型疟疾、疟疾性肾病等。
三、医技检查
一般从受检者耳垂或指尖采血做薄血膜和厚血膜涂片,以姬氏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镜检,应在发作开始(恶性疟)或发作后数小时至10小时(间日疟、三日疟)采血。恶性疟初发时只能查到环状体,而配子体在周围血液中出现时间则在查到环状体之后10天左右。除重症病人外,一般在周围血液中难查到恶性疟的滋养体和裂殖体。薄血膜涂片经染色后原虫形态结构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数较少容易漏检。厚血膜涂片在处理过程中原虫皱缩,变形,而且红细胞已经溶解,鉴别有困难,但原虫较集中,易被发现,熟识其形态特征后可提高检出率,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有蚊季节曾在流行区旅居;2年内有过疟疾发作史或l周内有输血史。夏秋多发。
2.临床特点:周期性的寒颤-高热-大汗发作,间日或3日1次(有时每日发作),发作间歇期无症状,发作数次后出现脾肿大。反复发作后有肝肿大及贫血。恶性疟的热型常不规则,且可出现凶险发作(个别情况下间日疟亦可发生),有脑症状、超高热、休克、胃肠炎等表现。慢性疟疾常呈不规则低热,贫血加重,脾大质硬。
3.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发作数次后,红、白细胞减少,大单核细胞增多。
⑵原虫检查:血液厚及薄涂片查见疟原虫,必要时可做骨髓检查。
⑶免疫学诊断:间接血凝试验、乳凝试验、免疫荧光检测,近年来发展了新的方法,如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血中的疟原虫抗原,DNA探针检测疟原虫的核酸,或PCR法扩增少量疟原虫的DNA,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
⑷试验性治疗:氯喹治疗有效。
五、治疗原则
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间日疟采用氯喹和伯喹(氯伯)治疗。恶性疟可单服氯喹。对间日疟患者,抗复发治疗可用伯喹。在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如海南省、云南省)宜采用几种抗疟药合并治疗方案,如青篙素、咯萘啶与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合用。
抗疟药种类很多,按其对疟原虫生活史各期作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杀灭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伯喹,抗复发作用,也称根治药。乙胺嘧啶对恶性疟原虫红外期有一定作用。
2.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如氯喹,奎宁、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3.杀灭配子体,如伯喹,用于切断传播。
4.杀灭孢子增殖期,如乙胺嘧啶,可抑制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发育。
六、治愈标准
症状消失,脾回缩;贫血改善。停药后厚及薄血片检查原虫阴性至少各2次,为临床治愈。出院后每3个月复查l次,恶性疟观察1年,间日疟及三日疟观察2年,临床无复发,厚及薄血片查疟原虫均为阴性者为治愈。治愈后无免疫力,可发生再次感染。
七、预防
预防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人,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有:蚊媒防治,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