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成年人当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其频率超过10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ehycardia)。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它不是一种原发性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状态下可因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引起,也可发生在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在发热、血容量不足、贫血、甲亢、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心衰等其他心脏疾患时极易发生。该病在控制原发病变或诱发因素后便可治愈,但易复发。
1.病因
⑴生理因素:正常人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饮咖啡、吸烟、饮酒等,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⑵病理因素:①心力衰竭:尤其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心率常增快。②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20次/分,严重者心率可达到120~140次/分。③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④休克:休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轻度休克时心率可达到100次/分以上;重度休克时心率更快,可大于120次/分。⑤急性心肌炎:多数患者可出现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窦性心动过速。⑥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⑦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⑧药物:如肾上腺素类、阿托品类也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2.发病机制: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有关,当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窦房结起搏细胞时,4相上升速度加快,到达阈电位时间缩短,心率则加快。
⑴生理因素: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适应”现象。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如正常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咖啡;吸烟、饮酒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体位改变如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也加快;卧位时心率则减慢。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
⑵病理因素:①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时,心率往往加快,这是机体维持心脏排血量的代偿性机制之一。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代偿意义的。②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患者都有窦性心动过速。③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较高,这是由于在发病的初期,全身的应激反应、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疼痛、紧张、血容量不足或并发感染、发热等因素有关。如持续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则是梗死面积大、心排血量减低、左心衰竭或坏死、心肌愈合修复较差的反映。④休克:窦性心动过速的程度常作为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⑤急性心肌炎:此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是由于心肌急性炎症而导致心功能受损所致。⑥贫血、发热、感染、缺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后:均能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体温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可增加12~15次。此外,在应用拟交感类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或用迷走神经阻滞药物(如阿托品),解除了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也均可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无特殊的症状,常是由于其它疾病所引起,其临床症状与心率增快影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有关,与基础心脏状态亦有关,当心率轻度增快时,心排血量增大,心脏工作效率增加,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当心率过快时,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烦躁等症状,甚至可出现胸痛。症状的个体差异也较大。通常从休息状态下心率70次/分左右增加至2.5倍左右(180次/分),心脏的工作效率最大;当超过180次/分时,则心脏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这是因为心率>180次/分时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有冠心病者更加明显),舒张末期缩短,心室充盈减少,每搏心排出量减少等所致。心率增快至100~150次/分,少数人可达160~180次/分。生理性者大多为一过性;系器质性心脏病所致者,则心动过速持续较久。心尖搏动有力,心音增强,颈动脉搏动明显。
2.并发症:常由其它疾病所引起,故其并发症与病因有关,常见的并发症有相应的急性肺水肿、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如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长,心率过快或有心脏病的基础者可出现头晕、晕厥、黑矇等症状。
三、医技检查
1.体表心电图特点
⑴P波: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这是因为窦性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⑵P-R间期:在0.12~0.20秒。
⑶P-P间期:常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
⑷QRS波:形态、时限正常。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
⑸频率:成人P波频率100~160次/分,多在130次/分左右,个别可达160~180/分。婴幼儿的心率较成人略高。不同年龄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如1岁以内应>140次/分,1~6岁应>120次/分,6岁以上与成人相同,应大于100次/分,通常不超过160次/分。个别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可达230次/分左右。
2.窦性心动过速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特点
⑴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性P波频率:逐渐加快至100次/分以上,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逐渐减慢至原有水平。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的形态相同。
⑵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所记录的P波总数应>14.4万次。
⑶窦性心动过速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所记录到的其他伴随情况:①P波振幅变尖或增高:提示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头部。②P-R段下移:此系受心房复极波的影响所致。③可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ST-T改变:或原有ST-T改变,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恢复正常。④Q-T间期缩短。⑤出现快心率依赖型阻滞、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四、诊断依据
1.心悸、出汗、头昏、眼花、乏力,或有原发疾病的表现。
2.可诱发其他心律失常或心绞痛。
3.心率多为100~150次/分,大多心音有力,或有原发性心脏病的体征。
4.心电图检查:呈窦性心律,P波形态正常,P-R间期大于0.12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在P波频率上有重叠现象,故易造成两者鉴别的困难。其鉴别主要靠心电图。下列几点可助鉴别:
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与窦性的P波不同。
⑵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为100~180次/分,大多在160次/分左右。而窦性心动过速的P波频率多在140次/分以下,很少超过150次/分。并易受运动、站立、进食、情绪激动、卧床、休息、呼吸(深吸气使心率加快、深呼气可使心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
⑶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终止时有代偿间歇。而窦性心动过速是逐渐发生的,并且逐渐终止,终止时无代偿间歇。
⑷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时的P-P间期绝对规律,而窦性心动过速时,P-P间期常有轻度不规则。
⑸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常有房性期前收缩出现,而窦性心动过速则无房性期前收缩。
⑹用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不能被终止但可诱发房室传导阻滞;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则可被终止或诱发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可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减慢,不可能突然被终止;而停止压迫时,又可恢复到原有较快水平。
2.窦性心动过速时出现的ST-T改变与冠心病时ST-T改变的鉴别窦性心动过速时可表现ST段降低、T波平坦或倒置。窦性心动过速时T-P段缩短,使P波与其前的T波重叠,此时不能将T-P段作为等电位线,去判断ST是否降低。窦性心动过速时由于PⅡ、Ⅲ较高尖,其P波的复极波(Ta)亦较明显,其后段可延伸到ST段上,引起ST段降低,主要表现在Ⅱ、Ⅲ导联上。冠心病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相对性供血不足,导致ST段降低及T波改变。有些患者在窦性心动过速后ST-T的改变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在窦性心动过速时不能单纯依据ST-T的改变去诊断冠心病,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全面考虑。
六、治疗原则
1.以上窦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决定于基本病因,由生理或心外因素所致者,大多不需特殊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应主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窦性心动过速的纠正,常作为左心衰竭控制的指标之一。
2.非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不能使心率减慢,注意:洋地黄过量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高为主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镇静药等。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在无明确的心功能不全时,窦性心率持续>110次/分时,为减慢心率,可临时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如口服阿替洛尔6.25~12.5mg)或钙拮抗药(如口服硫氮卓酮15~30mg),需要时可8~12小时服1次。继发于左心衰竭的窦性心动过速,应主要处理心力衰竭。
七、预后和预防
1.预后:窦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与心律快慢及基础心脏状态有关。轻度心动过速,心率<150次/分,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良好。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率>150次/分,则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减少,从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
2.预防:①窦性心动过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在发病时首先应尽量避免诱因,如饮浓茶、喝酒及应用兴奋心脏加快心率的药物。保持心情愉快,防止过度激动与焦虑。起居有常,饮食适宜,勿过劳;适当体育锻炼,防止感冒。②如有心肺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对反复发作、症状明显而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时,应及时就诊,尽早查明原因,以利防治。
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是减少窦性心动过速发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