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ctional dyspepsia),也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可究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中上腹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者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左右,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7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30%~4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来,内脏感觉受到重视,早期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调查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上腹痛:为常见症状。部分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其他上腹部症状。上腹痛多无规律性,部分患者上腹痛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饥饿痛、进食后缓解,或表现为餐后0.5~3小时之间腹痛持续存在。
2.早饱、腹胀、嗳气为常见症状,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伴或不伴有腹痛。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3.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与“恐癌”心理有关。
(二)体征
多不明显。
三、医技检查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应无选择性地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医技检查。为此,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先判断患者有无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45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有消瘦、贫血、呕血、黑粪、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对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检查如血、尿常规、粪隐血试验、血沉、肝功能试验、胃镜、腹部B超(肝、胆、胰),或先予经验性治疗2~4周观察疗效,对诊断可疑或治疗无效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一步检查。
四、诊断依据
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l2周。
2.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3.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4.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5.无腹部手术史。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随访时间1年以上。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1.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与便秘)、粪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稀水便或硬便)为主要症状。如果患者12个月内有12个星期伴有腹部不适或疼痛,以及伴有排便后缓解、排便次数改变、大便硬度改变这三项其中的两项,排除器质性疾病即可明确诊断。
2.浅表性胃炎: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及疣状胃炎居多。
3.消化性溃疡: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稍高处,或在剑突下和(或)剑突下偏左处。疼痛呈隐痛、钝痛、刺痛、灼痛或饥饿样痛。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易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
4.胃癌:起病多隐匿。早期胃癌可无症状,或只有轻微之上腹不适,纳差,疲倦等,局部可无体征,常误诊为慢性胃炎,直至癌肿发展至中晚期,相继出现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近期内出现食量锐减进行性消瘦、精神萎糜、疲乏无力、消化道出血、进行性贫血、吞咽困难、幽门梗阻等。
六、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
2.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及睡前进食过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要特别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3.对症治疗:治疗应以中医中药为主,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可以配合针灸、按摩、太极拳等辅助疗法。症状较重者,可配合服用吗叮啉或普瑞博思(西沙比利)。
七、预后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经适当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其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钱家鸣.功能性消化不良.见: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0-422.
[2] 王吉耀,朱畴文.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46-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