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皮肤癌(bowen,s disease)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皮肤癌的90%。
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一般以50~60岁为本病的发病高峰,40岁以下少见,20岁以下罕见。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约80%发生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少数发生于非暴露部位。如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颜面及颈部,而且多在口以上,如眼眶、鼻、颊、前额、耳周围等部位,亦常见于手背、前臂及背的上部;鳞状细胞癌半数以上发于头颈部,此外四肢、躯干皆见,头部好发于颊部、头皮、眼睑、颞、额等,四肢好发于手背及足。一般认为手掌及脚底不发生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该疾病的病因:
⑴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紫外线照射、人体黑色素的防护与免疫系统功能相互作用导致了皮肤癌的发生。在日光中测定人体皮肤,皮肤接受紫外线量最大的部位是头部、面部、颈后、手部,鳞状细胞癌几乎全部发生于这些部位。紫外线的致癌机制,也许是光化作用改变了细胞DNA的结构,同时破坏了淋巴细胞表面的活性抗原结构,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在其他促癌因素的共同参与下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⑵化学致癌物质:自Percivall首次描述了扫烟囱工人好发阴囊皮肤癌的报道后100年左右,人们才发现经常接触砷化物、焦油和沥青的工人容易发生皮肤癌。化学物质致癌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开始期与助长期。开始期至所引致结果与暴露于特殊物质或致癌物质的限度密切相关,其进行不可逆转,细胞改变与遗传有关。助长期需要反复暴露于接触物,与间隔时间有关,若很长时间不予暴露仍可逆转,不发生癌肿。开始期与助长期的间隔时间十分重要,可出现两种结果,即形成或不形成皮肤癌。
⑶电离辐射:在以往长期从放射工作者因忽视防护措施而导致辐射性皮肤干燥症的基础上发生的皮肤癌,近年来由于放射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放射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加强了各项防护措施,职业性皮肤癌基本上已经绝迹。但某些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经过若干年后,在放射野内发生皮肤癌的病例仍可遇见。
⑷慢性刺激与炎症:恶性皮肤肿瘤可以发生与发展在瘢痕慢性溃疡、形成瘘管、窦道的部位、有些亚洲人群中嗜好咀嚼烟草或槟榔,故口腔或口唇部位易发生鳞状细胞癌。
⑸其他:免疫抑制阶段,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可发生皮肤癌,如应用免疫抑制剂能促成皮肤癌的发生。病毒致癌物质,许多病毒在动物宿主中能引起癌变,在人类中的很多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可诱发皮肤癌。
二、临床表现
诊断依赖活检,但要求诊断者具备足够的经验以识别有恶性嫌疑的病变。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
1.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
2.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状。
3.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
4.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活检在较小的病变多行切除活检,诊断兼治疗一箭双雕,毕其功于一役。病变稍大特别是需切除包括病变缘外2~3mm正常皮肤方能达治疗要求时缺损太大,造成外观缺陷,则做钳取或切取活检,记住要包括病变近缘部分。
5.并发症:发展较快,破坏性大,可伸入结缔组织、软骨、骨膜及骨骼,常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内脏转移。尤其是黏膜的鳞状细胞癌往往容易转移。
三、医技检查
活检病理检查,对皮肤癌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法也极其重要,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同。
四、诊断依据
1.体表皮肤上发生较硬结节,边缘隆起,并有向四周发展之势,应警惕到皮肤癌的可能,尤其是40岁以上的患者。
2.对患有慢性皮肤疾病和某些职业及接触放射性物质、煤焦油、沥青等的工作人员,如发生皮肤丘疹或小结节,应警惕该疾病的发生。
3.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确诊的价值。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黏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cm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7.转移性皮肤癌: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六、治疗原则
1.治疗注意要点: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仅以皮肤癌的组织学类型为基础,还要根据解剖学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一般健康状况。在解剖学部位上应注意是否某些部位手术后易复发,某些部位能达到治疗计划的预期效果,如眼眶周围、鼻周围、耳周围是复发率很高的区域,因此必须选择治愈率更高的疗法。外科切除术施行前应想到解剖部位的伤口美容外观,切除后的皮肤功能,如面部凸起部位:鼻、唇、面颊、额、耳轮处手术愈合,瘢痕紧缩,令人难以接受。面部凸起部位和损伤功能部位应做好皮瓣 皮肤移植等项准备。
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如有凝血障碍或接受抗凝血治疗时,必须采用不出血的方法治疗,冷冻治疗、CO2激光、放射治疗均可应用。年老体弱,女性患者过长时期的放射治疗,有时耐受不了,可以选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也可应用外科全切除术。
2.药物治疗
⑴局部治疗:主要是局部外涂、局部敷贴及局部注射。早年用0.5%秋水仙胺软膏做肿瘤局部外涂,效果较好。近年用5-Fu软膏和博莱霉素软膏,同样取得较好的效果。①博莱霉素:一般用0.1%或2%的软膏,每日涂1~2次,一般无副作用。软膏可以在室温下保存6个月其效价不降低.②氟尿嘧啶:一般临床用0.5%的软膏,每日涂l~2次,对表浅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原位癌,疗效甚好。
⑵全身治疗:①适应症:对在原有疤痕基础上发生的鳞形细胞癌、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鳞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及发生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需用全身化疗。②BLM对向外增殖型的鳞癌效果较好,给药方法为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周2次,300~400mg为一疗程。③PEP(匹莱霉素):不但对原发灶敏感对淋巴结转移病例也取得30%左右的有效率。用法:1次5mg,每周6次肌内注射,停药l天,重复5~7次。④DDP和ADM联合应用:化疗方法为DDP 75mg/m2静脉滴注,配合水化,即大量输液并给利尿剂,ADM 50mg+注射用水40ml在5分钟内注入。间歇3周,所有病人都接受足够的化疗,化疗过程中缓解率为87%。
3.刮除治疗:皮肤科学家 般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治疗基底细胞癌、浅表性鳞癌,是利用肿瘤与其周围正常肤色的界线进行,用刮匙刮除,术前应注意刮匙大小要适宜,一般较新生物稍大即可,术时稍向下用力,以免滑脱,在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溶液注射在基底细胞癌或鳞癌的基底部,使其明显隆起,选好合适的刮匙,一般用3~4mm大小的刮匙将癌灶挖出后,用l~2mm直径,边缘比较锐利的小刮匙搔刮肿瘤床的四周及其基底,以刮除伸向周围基底正常组织内的残留癌。有时因正常的真皮组织较为坚实,刮除中可以听到微微的砂砾般响声,而肿瘤松脆则无声。搔刮后用电灼器烧灼肿瘤床的四周及基底,然后再用刮匙刮去烧焦的组织。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其优点是可获得一个光滑而仅有少量色素沉着的美观伤口,缺点是没有切缘的病理检查结果,无法了解切缘有无癌残留,因此对此法应该慎用。
4.化学外科:此法由美国医生Mohs首创,用氯化锌糊剂固定癌肿以后,将其水平方向削下送病理检查,一直至基底切缘无癌为止。但如今已省略了用氯化锌糊剂固定组织这一步骤,直接水平方向切削新鲜组织,并连续送病理检查,直至基底切缘无癌肿为止。此法适用于病灶范围较大的,边界不清的以及经治疗后复发的病例。
5.冷冻治疗:适于作刮除术的皮肤癌亦适于作冷冻治疗,特别是一些富于纤维成分不利于刮除术的病例;经刮除术及放射治疗后复发的病例更适于冷冻治疗。但病变必须仅限于皮肤者,侵及其他组织器官者就不适于冷冻治疗。治疗前必须作活检证实,因为冷冻治疗后没有标本可供病理检查。术者将肿瘤边界加以标记后,将病灶及其周围2~5mm的正常组织作为治疗区域.-20℃是保证肿瘤细胞致死的最佳温度。然后开始解冻,缓慢解冻比决速解冻能更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快速解冻仅限于防止损伤更多正常组织时才使用。
冷冻治疗的优点是比刮除术有更美观的伤口,其治愈率可达95%~97%。对眼险部的病变,只要用一个热的保护物遮盖眼球后仍可应用此法治疗。但此法治疗头皮癌后的复发率高,故多认为不宜采用。
6.放射治疗:基底细胞癌和鳞癌对放射治疗都很敏感,即疗效很好,在确定放疗前,必须考虑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史、解剖学部位、治愈与复发,最后达到的美容效果。
⑴放射治疗的优点:①可保护肿瘤未累及的组织。②产生的损伤较少。③无瘢痕,不引起人体外形的改变。④不形成肥厚性瘢痕、瘢痕瘤、皮肤挛缩。⑤治疗时无痛。⑥患者心理创伤轻。⑦不需要住院。
⑵放射治疗的缺点:①毛发接触后脱落,不易再生。②治疗区汗腺丧失功能。③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脱失或沉着、干燥或角化。④不能作组织病理检查,不能控制肿瘤的确切边界。
7.激光治疗:皮肤科常用的激光器有多种,如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等,其用途各不相同,在治疗皮肤癌上主要使用二氧化碳激光,二氧化碳激光可代替电干燥法。二氧化碳激光是在波长为10600nm发散的红外线光束,当光束发散时,它可用来汽化皮肤肿瘤,例如基底细胞癌、浅表型鳞癌,使皮肤肿瘤消失,并可与刮除术联合应用。
8.手术治疗:目前手术仍为治疗皮肤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切除的范围应随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而异,对于病灶小、浅表而边界清楚的基底细胞癌,距肿瘤边缘0.5cm作切除,一般即可达到沿愈目的。对病灶范围大、浸润广的病例,应距原发灶3~5cm作切除在有条件的医院应作冰冻切片检查。切缘阴性的基底细胞癌,其局部复发率为1%~5%,肿瘤基底的切除范围随病灶浸润深度而定,如发生于头皮的浅表基底细胞癌,可行广泛切除后植皮;累及骨膜者应将骨膜一并切除后作带蒂皮瓣移植及植皮术修复。对鳞形细胞癌的切除范围基本上同基底细胞癌,但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作淋巴结清除术。
9.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应用于扰素进行皮肤癌治疗的研究表明,可能为将来的有效疗法,γ2-干扰素局部注射在基底细胞癌的瘤体内,短期内可以得到缓解。
10.治愈标准:皮损消失。
七、预防
1.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尽量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的化学物品如沥青、焦油、砷化物、苯并芘等,这些化学物质都有较强的致癌性。
2.防止长时间的皮肤暴晒。
3.要注意电离辐射,这主要是针对放射工作者而言。
4.患有光化性角化病、着色性干皮病等癌前病变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争取将皮肤癌扼杀于萌芽之时。最后,要加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如中医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