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简称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曾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其次是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长QT综合征等。室速偶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视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的时间、心室率、基础心脏病不同而异。发作时间<30秒可无症状或有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发作时间≥30秒可出现低血压、心绞痛、甚至晕厥等症状。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度不一;可见颈静脉间歇出现巨大α波。
与阵发性室上形式上心动过速相似,但症状比较严重。小儿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年长儿可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昏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等。发作短暂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较轻,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者则可发生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检发现心率增快,常在150次/分钟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三、心电图表现
三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秒,心律大致规则,心室率在100~250次/分。P波常埋入QRS波群内,若能发现P波,则有时可见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与QRS波无关,P波的频率慢于QRS波的频率)、心室夺获现象(即P波之后有一个略为提前的形态正常的QRS波群)。有时还可见形态介于正常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的QRS波群,称为室性融合波。
四、诊断依据
1.室速的临床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秒,能自行终止)的患者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需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常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晕厥、气促、心绞痛等。
2.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第一、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可随心搏变化。当心房搏动逆传并且持续夺获心房,心房与心室几乎同时发生收缩,颈静脉呈现规律而巨大的a波。
3.心电图表现:①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②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律规则,但亦可略不规则;④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⑤通常发作突然开始;⑥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室性融合波的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的存在对确立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按室速发作时QRS波群的形态,可将室速区分为单形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QRS波群方向呈交替变换者称双向性室速。
五、容易误诊的疾病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需与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伴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快速心房颤动伴束支传导阻滞等作鉴别。
六、治疗原则
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无症状及晕厥发作,无需进行治疗,但仍需密切追踪观察;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应进行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积极治疗。
1.药物治疗: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也可选用ⅠC类(普罗帕酮)或Ⅲ类(索他洛尔)等静脉注射。尖端扭转型室速应首选利多卡因静注,并适当给予补钾、补镁。
2.直流电复律:如病人有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迅速采用直流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应禁用。
七、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控制及治疗致命性室性期前收缩,选择有效且副作用少的药物预防室速复发。循证医学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发生率。QT间期延长综合征病人应选用ⅠB类药物(美西律)。对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无效、猝死高危者可选用射频消融术或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律除颤器(I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