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复发性口疮性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又称复发性口疮(recurrent aphthae),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病因复杂,多与免疫、遗传、系统性疾病、感染、环境(心理、生活、工作、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在人群中患病率一般认为超过10%,可以发生于男女老幼,以中青年最多见。复发性口腔溃疡有自限性,可以自愈,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颊、舌部多见,严重者可以波及咽部黏膜。不少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溃疡面积增大,数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长,间隔期缩短等,影响进食和说话。
该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为多因素所致,如可能与α-溶血性L型链球菌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缺铁、锌、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遗传因素,局部损伤等因素有关。还有人认为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低下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炎症。初期出现严重的血管及炎性反应,形成溃疡后,其表面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下方有少量坏死组织。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可水肿、玻璃样变或断裂消失。腺周口疮的病变与以上基本变化相同,但范围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坏,腺管扩张,上皮增生。
二、临床表现
1.轻型口疮:初起病变处敏感或出现针尖样大小的充血区,短期内即形成直径在2~4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浅小溃疡。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黏膜充血呈红晕状,其基底扪之不硬。溃疡数目一般为2~3个。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痛,尤以舌尖处明显。在接触有刺激性的食物时更甚。一般无全身症状。
2.疱疹样口疮:亦称口炎型口疮。此型除溃疡小、数目多(可达20~30个)外,余与轻型口疮表现相似。溃疡散在分布广泛,黏膜充血明显。有剧烈及伴有头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腺周口疮:亦称为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巨型口疮,为各型中最严重的一型。溃疡常单个发生,2个或2以上者少见。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黏膜,亦可发生在舌腭弓、软腭等部位。初起时溃疡与轻型口疮相同,但其直径逐渐扩大至1~2cm,并向深层发展至黏膜腺。溃疡可为紫红色,边缘不规则,呈瓣状隆起,中央凹陷,状似“弹坑”。底不平、微硬、呈小结节状。溃疡周围红晕明显。局部有剧烈疼痛及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常在月余以上,长者可达1年。愈后遗留瘢痕,严重者可形成组织缺损或畸形。
三、诊断依据
1.口腔溃疡反复发生,严重者此起彼伏,有剧烈的刺激痛。
2.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单发或多发,好发于唇、颊、舌。溃疡为圆或椭圆形,中心凹下,其上覆以淡黄色纤维素膜。
⑴轻型口疮:直径在2~4mm,一般在1~2周内可愈合,愈后无瘢痕。
⑵重型口疮:直径在5~25mm,溃疡持续时间长,且深,愈合后遗留瘢痕。
⑶疱疹样口疮:溃疡小,直径在1~2mm,数目多,数十个或更多,散在分布于黏膜任何部位,以舌腹、口底多见。
⑷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在,直径10~30mm深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愈合后有瘢痕,一般为单个。
3.溃疡有自限性,间歇期长短不等,7~10天愈合。
5.全身状况无明显影响。
四、容易误诊的疾病
1.轻型口疮:好发于口腔黏膜角化差的部位,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数目不等,散在分布,边缘整齐,周围有红晕,感疼痛。有自限性及复发史。愈后不留瘢痕。
2.疱疹样口疮溃疡:小且数目可多达20个以上,分布较广泛,无成簇及融合现象。患者有疼痛及伴有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愈后不留瘢痕。
3.腺周口疮: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黏膜。溃疡多单个发生,且大而深,呈“弹坑”状,边缘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长,愈后可留下瘢痕。
4.白塞综合征:亦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症。本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皮肤、生殖器及眼部损害为基本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还可波及关节、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男性较女性发病多,在口、眼、生殖器处相继或同时出现病损,有的仅在2个部位出现病损。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更长。口腔损害为轻型口疮或疱疹样口疮表现,亦可发生腺周口疮。眼部损害较晚,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虹膜晶状体炎伴房积脓、视网膜脉络膜炎等,重者可致失明。生殖器处病变女性在大、小阴唇及阴道,男性在龟头、阴茎或阴囊处出现数目不等的溃疡。皮肤可表现为毛囊炎、结节性红斑、痤疮等,用无菌针头刺入皮肤后的24~48小时内,常出现丘疹或脓疱。这是非特异性皮肤变态反应,有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
(一)局部治疗
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治疗方法较多,根据病情选用以下药物。
1.含漱剂:0.25%金霉素溶液,1:5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1:5000高锰酸钾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等。
2.含片:杜米芬含片,溶菌酶含片,氯已定含片。
3.散剂:冰硼散,锡类散,青黛散,养阴生肌散,黄连散等中医传统治疗口腔溃疡的主要药。此外,复方倍他米松散布亦有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4.药膜:其基质中含有抗生素及可的松等药物。用时先将溃疡处擦干,剪下与病变面积大小相近的药膜,贴于溃疡上,有减轻疼痛,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的作用。
5.止痛剂:有0.5%~1%普鲁卡因液,0.5%~1%达克罗宁液,0.5%~1%地卡因液,用时涂于溃疡面上,连续2次,用于进食前暂时止痛。
6.烧灼法:适用于溃疡数目少、面积小且间歇期长者。方法是先用2%地卡因表面麻醉后,隔湿、擦干溃疡面,用一面积小于溃疡面的小棉球蘸上10%硝酸银液或50%三氮醋酸酊或碘酚液,放于溃疡上,至表面发白为度。这些药物可使溃疡面上蛋白沉淀而形成薄膜保护溃疡面,促进愈合。操作时应注意药液不能蘸的太多,不能烧灼邻近健康组织。
7.局部封闭:适用于腺周口疮。以2.5%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0.5~1ml加入1%普鲁卡因液1ml注射于溃疡下部组织内,每周1~2次,共用2~4次。有加速溃疡愈合作用。
8.激光治疗:用氦氖激光照射,可使黏膜再生过程活跃,炎症反应下降,促进愈合。治疗时,照射时间为30秒~5分钟。一次照射不宜多于5个病损。
(二)全身治疗
1.免疫抑制剂:目前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近年来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部分病例有一定效果。若能经检查确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采用免疫抑制剂则有明显疗效。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强的松)5mg/片。地塞米松0.75mg/片,每日3~4次,每次1片。5天后病情控制则减量,每日减5~10mg。总疗程为7~10天后停药,如疗程长,为防止感染扩散,应加用抗生素。对严重白塞综合征,可住院后给与氢化可的松100mg或地塞米松5mg和四环素1g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逐步减量。对有胃溃疡、糖尿病、活动期肺结核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2.免疫调节剂和增加剂
⑴左旋咪唑:用于需增强细胞免疫作用者。成人每日3次,每次50mg,连服2日,停药5日,2~3个月为1个疗程。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头晕、疲乏、关节酸痛等,少数病例可发生粒细胞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血常规检查。
⑵丙种球蛋白:适用于体液免疫功能减退者。在溃疡急性期时肌内注射3ml,必要时1周后可再注射3ml。不宜长期使用,因使用过多反造成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称反馈抑制。
⑶转移因子:可将免疫功能转移给无免疫的机体,以恢复其免疫功能。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或缺陷者。1ml内含5×109白细胞提取物。注射于淋巴回流丰富的部位如腋下或腹股沟处皮下。每次1ml,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1个疗程即可。
⑷维生素:维生素类药物可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病损愈合。在溃疡发作时给予维生素C 0.1~0.2g,每日3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1片,每日3次。
⑸女性激素:女性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者可慎用雌激素。已烯雌酚0.1mg,每晚服用1次,自月经后5天起连服20天。
⑹微量元素:有血清锌含量减低者补锌后病情有好转,可用1%的硫酸锌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或硫酸锌片,每片0.1g,每次1片,每日3次。维酶素为核黄素衍生物,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及一些辅酶,对有胃肠道疾病者有一定效果,可促进溃疡愈合,每次1g,每日3次,无副作用,可较长时间服用。
⑺中医辨证治疗: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清热,如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甘露饮等方剂加减。脾胃伏火者,治宜清胃降火,如用清胃散、凉膈散等加减。亦可应用活血化淤类药物如复方丹参片等可改善病情。